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6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17-07-19 3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②“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④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⑤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B.“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咈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之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舍:宋代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月生按一定的条件依次而升。②燕云,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契丹所建的燕京,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建炎二年(1128)宋,任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四年(1130),受金册封为“齐帝”,建都大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名,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2016-11-18更新 | 192次组卷 | 13卷引用:2016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颈联中哪二字最为传神,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9.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从中可以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013-11-12更新 | 534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4届内蒙古包头市包头一中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16-12-1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卷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去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去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门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E.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A.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B.朱丽觉得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北京多次,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 “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12.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2016-11-17更新 | 152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第四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咸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时长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注]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广东原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即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吸引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有删改)

【注】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子,潮汕屋脊上的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②经过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多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陈复礼镜头下的作品就像唐朝诗人王维的渗透着画意的诗句一样,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所以广东原省委书记王匡评价陈复礼“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
B.陈复礼的“影画合璧”是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在照片中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等方式融入照片的新型作品。
C.因为陈老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时的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时的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等,所以他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D.陈复礼的作品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是因为先生用他六十多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咸、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17.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名校
1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官员涉嫌违法犯罪,却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企图对抗组织调查,这无异于       ,最终必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②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在自己的领土上从事一些正当的建设活动,这天经地义、         
③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当兵出身,他像做产品一样进行公司的制度建设,赏罚分明,因此,整个万达         ,运转有序,工作效率极高。
A.螳臂当车        无可非议        令行禁止
B.蚍蜉撼树        无可厚非        上行下效
C.螳臂当车        无可非议        令行禁止
D.蚍蜉撼树        无可非议        上行下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4)
名校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B.汽车限购令早已有许多传闻,非但没有为城市治堵,倒是激发了许多购车族的欲望,提前加入有车族,使城市道路更加拥堵不堪。
C.新鲜蔬菜口感好,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新鲜蔬菜应该洗净较为安全。
D.针对今年春运期间旅客流量大、交通繁忙的情况,首都机场将加强航站楼前交通管理,加大楼前违章停放车辆的拖移和处罚力度。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真题 名校
20.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D.⑤②③⑥④①
2021-03-23更新 | 675次组卷 | 77卷引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处于中古早期的魏晋南北朝,①___________________。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②____________;但是,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同时,魏晋的士大夫大多儒、玄兼修:他们一方面追求道家理想,另一方面又执着于儒家观念。按照常理,③___________,然而在魏晋时期,这两种哲学观念却共存于许多士大夫的思想体系之中。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817日是网络热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从长白山兑换“十年之约”回归的日子。虽是小说中的情节,为接小哥回家,连日来,有近十万“稻米”(“盗迷”谐音)从全国各地涌入吉林长白山,导致景区不堪重负,民宿全部爆满。下面是各方对此事的态度:

网评:明知这不是现实,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稻米”们还蜂拥而至,真是不可思议!

稻米: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到长白山不仅是与书中人物的约定,更是对《盗墓笔记》陪伴岁月的交代。

景区:长白山旅游部门和安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为“稻米”提供相关的警务、导引、临时食宿安置等贴心服务。长白山青年联合会还牵头主办了“十年之约,相聚长白”文化交流联欢活动,与广大“稻米”共度稻米节。

对于三方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判断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5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学术论文
11-140.4其他小说  戏剧
15-170.65传记实用类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4-70.4脱脱等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8-90.64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0.94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190.64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
200.85连贯选择题
210.65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220.65表格/图表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