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辽宁省大连市、辽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三模 2020-07-10 1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世纪以来。“细菌”“病毒”概念在中国社会广为传播,不仅带来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观念的新变革,有效促进了国人现代卫生防疫知识和观念的生成,还引发了伦理道德、哲学等众多领域的新课题和新思考,其中暴露出的时人对科学、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些认知局限,值得深入探讨。

近代国人对细菌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的认识较为片面,不时有人在报刊上著文称细菌是“一种可惊可惧之物”。体现出一种错误的消杀观念,即把细菌统统当做病原菌,一听说有细菌,就以为有杀菌之必要。实则清洁卫生并不完全等同于灭菌,想把全部细菌都灭绝,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实际上,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些科学家便屡屡向国人澄清,细菌并非人类对立之敌,很多细菌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世界物质的新陈代谢大半都是细菌作用的结果。1931年,《大众医刊》的编辑主任董道蕴在阐释“细菌”概念时便郑重提示,“我们要和细菌共存共荣”,不可以最进步的、支配万物的人类自居,应意识到人类不过是大自然中“小小的一个生物,和细菌相同,不过来尽一个生物的责任”。1946年,高士其在其科普名著《菌儿自传》一书中亦强调人类不可藐视细菌的作用,“世界是集体经营的世界!不是上帝或任何独裁者所能一手包办的!地球的繁荣是靠着我们全体生物界的努力!我们无贵无贱的都要共同合作”。

就病毒而言,民国时人对于它的了解十分有限,很多病毒性传染病都还缺乏特效疗法和药物,只能憧憬未来相关研究发展起来。其实迄今为止,人类面对不断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也只能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诚如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深刻指出的,人类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经过长期互相调适后,“会产生一种能让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而“技术和知识,尽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大部分疫病经历,但就本质上看,仍然没有也从来不会,把人类从它自始至终所处的生态龛中解脱出来”,此种认识,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清末民国时期,“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与知识传播,在推动卫生防疫观念现代变革的同时,还一度参与助推了中西医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引发了对中西医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讨论。曾出版《微生物》一书的西医代表余云岫在1929年提出著名的废止中医案,这绝非偶然。余氏强调中医一日不除,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完全对立起来,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恰恰是因为西医无法有效治疗一切传染性疾疫,给身处弱势地位的民国中医留下了发展空间。皮国立2019年的新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就揭示出近代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经历了从排拒、吸收到汇通的独特发展之路,也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传统中医的生命活力所在。中医蕴合“天人通合”的哲学思想,中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突出能,都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在此次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

(摘编自黄兴涛 陈鹏《“细菌”“病毒”概念的传播与中国现代卫生防疫观念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个世纪开始,细菌和病毒在中国广为流行,虽然给卫生环境带来破坏,但也为国人带来了新的卫生防疫观念。
B.近代国人对细菌危害性认识片面,以及对病毒了解有限,正是当时人们对科学、人与自然关系认知局限的体现。
C.其实细菌不仅不是人类的敌人,反而对人类有益无害,它为世界上的物质完成新陈代谢起到了很大作用。
D.余云岫的《微生物》与皮国立的《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观点相反,足以看出中西医之间对立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细菌”“病毒”概念在中国社会传播带来的影响,并列举了人们的不同认识。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表明人们对于“细菌”认知程度与对“病毒”的了解程度并不相同。
C.文章多处引述与卫生防疫相关的资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论证严密而有力。
D.文章写于当前疫情背景下,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在治疗传染性疾疫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菌全都消灭。细菌同人类一样,都有着对于地球的生物责任。
B.人类将不断地受到病毒的挑战。有学者认为,人类不可能从与病毒的共存中解脱出来。
C.中医在民国时没有被废止,是因为有的传染病用西医效果不好,这给中医留下了发展空间。
D.中医有“天人通合”的智慧。近代中医敢于排拒西方细菌论,彰显了中医的生命活力。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致力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样一种天下观,内在的逻辑不是你输我赢、强权独霸,交往原则也不是尔虞我诈、以邻为壑,而求的是合作共赢,谋的是整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异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次思想革命,是对带有浓重强权色彩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国际交往原则的超越,更是对旧有的丛林法则和博弈思维的抛弃,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同一个路标,为“分化的世界”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拥有了巨大的感召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博大精深,蕴含国家、国际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在国家层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等。在国际层面,强调在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应携手共商共建共享人类美好的共同家园,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克服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为人类走向未来注入新的强大能量,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如今,这一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节选自郑小伟《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材料二: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到来,裹挟着人们对17年前非典的余悸,在春运期间以武汉为中心向各地蔓延。这场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连动着国际社会的反应,并于1月3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列席“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我们呼吁所有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全世界分享数据、序列,知识和经验。我们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唯一途径,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我们都是“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人人有责、团结合作”的责任共同体。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防“冠”,众志成城战“疫”。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人民增强群体理性,不信谣不传谣,坚持科学防疫。

(节选自张志丹《积极构建疫情防控的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材料三: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猝不及防的“突袭”方式给全世界上了一堂课,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这是一次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全球“大考”。这一方面深刻证明了人类社会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交往之便利、融合之深入、关联之紧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集中凸显了人类社会应对公共危机的脆弱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的开篇,就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明确指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深刻表明全球的紧密联系及脆弱性。”

全球化正在进入人的全球化阶段,人们所熟知的资本的全球化,即资本驱动的全球化,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人的全球化是所有人的全球化,追求的是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资本的全球化是有边界、关税等一系列概念的,是世界上部分人群所关注的;而人的全球化则更多体现为地球村的概念,是全世界所有人都需要关注的。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关系,也不再是“你与我”的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弈的关系,而是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只有共同战胜疫情,人类才能安全,更加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体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

人的全球化进程,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话时所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体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节选自王义桅《全球性问题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4.下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克服逆全球化思潮,因其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能量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弱肉强食国际交往原则,抛弃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思维,致力于于合作共赢。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前者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后者强调国家主权平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中国历来的主张出发,侧重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B.材料二结合具体的新冠疫情背景,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C.材料三从全球重大突发事件角度,侧重于阐述全球化正在进入人的全球化阶段。
D.三则材料既独立又有联系,各有侧重,都表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意义。
6.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蒙山飞歌

马力

①天蒙山有许多很大的石头,攒聚积叠,各择其势。石质苍硬峭厉,石身横斜偃仰。有它们在,山势便极奇峻。

②林麓之间,有个小村子。村前一道沟,流着浅浅的水。逢着小雪节气,出涧的水半枯。若在夏秋时令,它定该欢快地奔淌,一条银白带子拖在沟谷里。

③临水卧一块平大的白石,白石长年受水冲荡,棱角早给磨去。初冬时节,水势小了,弱了,只有石根浸水。光影不定,凹凸明暗的变化在石面上透映出来。

④石上留着三个字,算是村子的名字——白石屋。这是一个“石头村”。院墙都用石块围成。这些石块,大的大,小的小,方圆薄厚也不一样,到了山里人手中,却能垒出结实的短墙,盖起周正的房子。房子的外墙没有抹灰勾缝,任那堆叠的石块显出天然的纹缕,宛如布满不规则的网格和几何图形。

⑤白石屋的庄户人家,蔬落的村屋,门庭高低相依,中间皆由石板铺成的阶径连着。过去的日子里,你若有刚出锅的饭菜,惦着送给邻人尝尝,吱地一响推开半掩的栅门,就可从自家灶间跨入街坊的当院,再扯开嗓子亮亮地喊一声“来喽”,这时候碗里的热气还在升腾。

⑥时下,村子里不住人,腾出老房子迎来络绎不绝的山外客。当然要有一番营构,留住原味的风俗。进了几间屋,不改旧摆设,尽是沂蒙山乡的家什:粮囤、酒瓮、水缸、蓑衣、笸箩、簸箕、耙子、织机、橱柜、锅台、床铺……铺盖大红大绿,跟墙上的年画一样喜庆。一个屋子里还有不少漂亮的剪纸。栅栏上挂数穗黄灿玉米,屋檐下吊几串红辣尖椒,南瓜、大蒜,墙根院角,随处都是。窗前长着树,胡桃、紫藤和花楸。树下摆放几盘石磨,上面的凹痕如刀刻似的。

⑦“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⑧一阵歌声,冷不防冲出来。歌声很亮,尤其头一句。这《沂蒙山小调》恰是这样。音色那么亮,调门那么高,衬字衬腔那么悠长,一下子打到耳朵里,直到打到心里,很暖,襟怀也顿觉高旷。

⑨这一刻,我的脑子空了,只剩下歌声。在别的地方,也能听见这首歌,可是只有在这儿听它,才够味儿!

⑩歌儿好听极了!一支短小的地方性山歌,能让很多人爱听,很多人为它动情,大江南北来传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平常的事。简单的歌词依着反复的曲调重叠下去,让那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自然得好似完全从心里深处流淌出的。

⑪这首调子拉得很长的歌,先前的咏唱对象很单纯,是沂蒙风物。清亮的音调映出明秀的景色,听着听着,好像有一朵美丽的云从心底悠悠地浮升。后来又添了新的唱词,有了新的涵义。

⑫这首歌虽然是小调,呈现的气象却是大的。这是表现沂蒙山人民心声的歌曲。从这歌声里,我真切地听出了鲁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

⑬如今,白石屋村口立有一块黑色石碑,碑上刻着《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曲作者李林的名字也已标出。他们二人都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抗大的分校设了十几所。一分校刚在陕北延长县建校,便东迁到山西太行山。转过年,快入冬了,校部三千多人又从太行山南麓的神郊村出发,全凭硬脚板,踏遍冀南、鲁西的盘陀山道。队伍走了四十多天,进入沂蒙山的东高庄,完成第二次东迁。一分校在敌后办学,为时七年,行迹印在沂南、蒙阴、临沭、莒南和费县的危峰窈壑中。他们在费县的时日最长。《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就是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的这个寻常农家院。

⑭几间屋子的布置,全照着当年的光景。战士们睡的是大通铺,灰色的被枕、衣帽放得齐整。被子是叠出棱线的,方正得像一块砖。内务打理得这般好,足见部队的纪律严明。木桌上摆着书箧、妆镜、煤油灯和针线笸箩。屋子里,空气安静,我却仿佛听见活泼的笑声,笑声中,满是战斗岁月里青春昂扬的意气。

⑮一个院子里,有位穿花衣衫的女子在唱歌,又是《沂蒙山小调》!她嗓子放得开,声音响到云里去,直唱得我们屏住呼吸,满脑的想象在歌声中飞。

⑯出了天蒙山,“小调”的声音一点点远去。歌声从耳边断了,却在心头连着。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写天蒙山的石头的体积、数量、质性,形状等方面特质,衬托了天蒙山的奇峻,奠定了本文质朴苍劲的基调。
B.文章第六段铺叙沂蒙山乡的家什、物产等表现了白石屋村富足喜庆、淳朴好客,尽显乡村旅游业的红火。
C.文章直到第七段才写到“歌声”,貌似入题太慢,实则恰恰可见作者层层铺垫,娓娓道来之匠心。
D.文章中说《沂蒙山小调》只有在沂蒙山听才够味,可见这支小调地方特色很浓,在其他地方不容易传唱。
8.文章以“天蒙山飞歌”为题,作者在天蒙山听到哪些有声与无声的“飞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概括。
9.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文字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些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了,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思邀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只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①荣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②精:实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B.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C.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D.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其职掌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之外,并且备政治咨询及参与祭典的顾问。
B.卢照邻,号幽忧子,唐朝著名诗人,尤工诗歌骈文,与王维、杨炯、骆宾王并为“初唐四杰”。
C.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人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辛酉,为干支纪年之一,前一位是庚申,后一位是壬戌。这一年出生的人生肖属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思邈年轻时就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B.卢照邻认为孙思邈学问渊博,见解高超,就像古代的庄子和当今的维摩诘。
C.孙思邈一生大多数时间隐逸行医,拒绝多位皇帝授予的官职,说明他对功名没有兴趣。
D.孙思邈自称年龄九十三岁,但说起北周、南齐的往事,如他亲眼所见,乡人说他有几百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2)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2020-07-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辽宁省大连市、辽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剑客

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拔剑”二字点出了剑客的身份,“绕”字点出了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
B.第三句运用萧瑟的西风和漫天的飞雪等意象,有力地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
C.颈联表达了剑客此次外出是为了“报人恩”,而不在于仇恨的轻重如何。
D.诗中剑客胸襟磊落、性格刚猛、气概豪壮,真可谓气吞江海,撼人心魄。
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
2020-07-02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辽宁省大连市、辽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