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12-14 4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选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层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它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可以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D.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它和西方美学一样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夜,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只有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艺术体验,才能最终有相应的艺术创造。
C.在美学家看来,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D.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转化为其经典水墨画中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虾”。
3.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A.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B.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
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雅人雅事,在叶朗看来,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从“作诗、行酒令、品茶、下棋”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0-12-1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布袋

刘震云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①“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②“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嫣红捡布袋、两家争布袋到老韩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
B.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
C.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为什么会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D.小说通过“一只布袋”引发的风波,刻画了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又娓娓道来,展示了浮生百姓的生活状态,并揭示“寻找与孤独”的主题。
B.小说不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而且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叙事也采取了“凡事有原委”的传统模式。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就是指人物自身前后言行的对比,比如“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与面对老曹时“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形成对比。
8.言为心声,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达了老丁怎样的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
9.小说在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讳渊,姓李氏。其七世祖皓,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祖虎,西魏时,官至太尉,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父昺,袭封,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高祖生于长安,性宽仁,袭封唐公。

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高祖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尽得其箭于其尸。突厥犯塞,隋兵少,不敌,高祖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六月己卯,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开仓库赈穷乏。所经隋行宫、御苑,悉罢之,出宫女还其家。五月乙巳,隋帝命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
B.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
C.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
D.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母,母亲的姐妹,即姨母。“从”即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之意,文言中的“从兄“从弟”“昆仲”等皆指堂兄、堂弟的意思。
B.谥号有褒贬之义,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景、明等也是褒字。炀帝,文中指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含有贬意。
C.御苑,帝王的园林或借指京城,文中指的是前者。古代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前常加“御”字以表敬称,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D.警跸,古代帝王出入时,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谓之“警跸”。出为警,入为跸。有时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出身显贵。他的祖父李虎在周闵帝受魏禅后被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昺承袭先代的封爵担任隋柱国大将军。
B.高祖警觉机变。杨玄感将反叛,高祖事先发觉,并及时奏报皇帝,后来隋炀帝猜忌他,他察觉后,就纵情饮酒并收受馈赠后躲藏起来。
C.高祖善射有谋。击母端儿箭无虚发;突厥犯边,隋军兵少不能敌,高祖外示闲暇以惑敌,另选善射者为奇兵设伏,最终打败突厥军队。
D.高祖乘势起兵。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贼四起,高祖借突厥犯边诛杀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起兵后又派刘文静出使连和突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
14.唐高祖李渊起兵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抚民众的?目的是什么?
2020-12-1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
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颈联抒发登楼所见所感。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李颀诗句“御苑砧声向晚多”。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16.请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月亮描写了乐曲结束后听众沉浸在音乐意境中的情境。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对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忘却国耻的沉痛之情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景象描写之中。
2020-12-1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难忘20世纪70年代秋天的傍晚,在橘色的夕阳下,人们吆喝着将一车车的红薯推上沙土岭,萧条寂寞的山岭一下子热闹起来。男人左手扶着装有锋利切刀的擦薯板,躬身用腹部顶住使其稳固,右手握着红薯飞快地上下移动。随着“呱嗒呱嗒”富有韵律的节奏,红薯片顺着锃亮的刀刃一片一片地落下来,一会儿便是一座白花花的小山。这时,女人和孩子便双手麻利地将一堆堆红薯片摊开。很快,漫山遍岭便呈现出一片灰蒙蒙的银白,与渐渐来临的夜幕融在一起。夜幕里,人们燃起保险灯——一种能遮风挡雨的风灯,继续紧张地忙碌着。风灯闪闪烁烁,若明若暗,仿佛是从天空散落在山岭上的黑斗。灯影里的沙土岭在飒飒的秋风里显得不再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那时,不管多么累,,努力地支撑着双眼,跟在大人身边,干提灯的活儿。我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片的动作,不住地在心中祈祷,手千万不要碰到刀子啊。,不是随便一个人上去都能干的,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手指,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受伤的。提灯实在提烦了,我便把灯挂到槐树枝上或支起的独轮车车架上,坐在岭顶,沐着秋风,望着四面八方的风灯发呆。风化的沙土岭上,一片繁忙的喧哗,一派丰收的喜悦。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B.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19.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面语段中,有四处语言表达方面有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当我们思考这些改变何以发生之时,这些发生的改变也在改变着我们。②打“一星”还是打“五星”,给电影评分时的争吵,③或许能让我们使用更理智地评判的权利;④放下手机观察现实世界,或许能教会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与生活碰杯;⑤从“哈哈哈”到捂脸表情符号,席卷而来的网络用语,或许也能让我们探索更多表达感受与思考。⑥有时候,虽然一阵风吹过了,却会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⑦渗入到我们的头脑、心灵中去,⑧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并通过我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痕迹。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将于2020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办。在疫情冲击经济贸易背景下举办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继续扩大进口,坚持开放中国市场,对加快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商务部已经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措施,中国有信心与各方一道,共同努力举办一届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的国际一流博览会。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译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

(编自 清·刘蓉《习惯说》)

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

某校高三年级将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假如你是高三(1)班的小史同学,请围绕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  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小说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品味语言艺术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欧阳修(1007-1072)  《新唐书》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表现手法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65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