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18009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怒放的白菊花

许兰

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底。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

她后来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她站在窗外认真听,眉毛一挑,心想如果是她把剑弄丢了,她会直接跳下河,找剑去。

校长上完课,正准备打口水喝,一眼瞥见教室外头杵着个人,满头银发被风撩拨着,仿佛风中怒放的白菊花。校长问:“您找谁?”她笑着说:“我找你。”校长愣住。她又说:“我想来这里当老师。从前我就是老师,教语文,虽然退休了,但教孩子没问题的。”说着,她从包里掏出教师证和六七张优秀教师奖状。

校长看看奖状,省优秀教师,日期却是十几年前。校长很为难:“阿姨,您今年多大?”她回说:“六十三。”校长又说:“阿姨,您这岁数该是享福的时候,咋巴巴来受这份苦?”她眨巴着眼说:“人总得有追求不是?”校长将她安置在学校宿舍,想着回头再好好地劝她。

她把包放在床上,四周打量。这宿舍简单,一桌一床一木架,木架上搁着搪瓷脸盆。她掏出手机:“喂,儿子,我到了……不累不累,你老妈身子骨硬朗着呢……挺好的,校长人不错,还给我找了间宿舍歇腿……你忙你的,挂了哈。”

孩子放学,日头也放了学,校长张罗着弄了三样菜,白的绿的红的颜色很丰富,一盘野菜,一碗白萝卜丝汤,一盘红萝卜炒肉。那肉丝仿佛女孩子的心事,在萝卜堆里遮遮掩掩,她吃得很香,吧唧吧唧,校长却羞愧得脸通红。

饭后,校长又苦心地劝起她来:“这里冬天冷得钻心,夏天蚊虫乌泱泱的,少吃短穿,苦着嘞。”可她纹丝不动,倔得像根拧不动的钢筋。校长没辙了,心里却松动了,这学校就他一人,兼着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兼着老师、校长。他几次想走,又几次把自己骂醒,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折弯了他的翅膀。

校长宿舍隔壁,就是她的宿舍,中间隔着一堵木板墙。睡前她在隔壁讲电话,声音飘入校长耳里:“儿子,校长同意我留下了……哈哈哈,我也觉得太好了……那是,你妈没有办不成的事……放心,我会照顾好自个儿,你也是。晚安。”

她似快乐的金箍棒,把孩子们的欢乐搅动起来,校长常常听见孩子们一浪一浪的笑声。校长想象着她上课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样子,也哧哧地笑了。她可真快乐呀,花甲的外表下,铁定是一颗18岁的心。

她还有个百宝箱,里面码着五颜六色的线、长长短短的针。她把校长衣服上的口子、孩子裤子上的破洞,改造成鲜红的爱心刺绣或五彩线编织的蜘蛛网。村民们瞅见了,纷纷踏上门来,于是她有了更多工程,衣服、被单、鞋子……白天她在教室里授课,晚上她在灯下拿着针线变魔术,用绚丽填补一个个破洞。

每晚校长都能听见她跟儿子讲电话,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絮絮叨叨。校长挺有感触的,给母亲的电话也勤了些。

她一待就是两年,每学期期末最后离校,开学最早到校。她像勤恳的老牛,耕耘这块贫瘠的土壤,结出智慧的果实。她精气神一直很好,但再好,也是老人,终于有一天,她像一片被风扯落的树叶,倒在讲台上。

校长急匆匆地将她送进镇医院。她挂着点滴,人还在昏迷,脸上的神采被霜打成灰暗色。校长慌了神,想起她的儿子,忙从她身上掏出手机,轻易找到她儿子的号码,把电话拨过去。嘟——“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校长每隔五分钟打一次,连续打了三次,依旧无人接听,校长心里七上八下的。

第四次,校长正准备再打时,眼睛却像蚊子一样,咬住手机屏保图中那个年轻人的脸。那个年轻人很精神,根根竖起的头发也透着韧劲儿。校长觉得这人好眼熟,眯着眼想,突然一个名字在脑海里炸开来,他想起那名字的主人六年前来到碗底村任支书,修路搞农业,带着村民们从泥泞里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所学校,就是他一手筹划起来的。

校长再看看病床上的她,满头银发无神地耷拉在耳旁,校长的鼻子里如同灌了浆,眼泪直淌。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前,那个年轻人在去县城为村民们购置种子的路上,出了车祸,一位老太太趴在了无生气的躯体上,哭得撕心裂肺,那老太太有着满头的乌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碗底村的地理环境,“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既交代了碗底村名字的由来,也暗示了碗底村的生活境况。
B.“可她纹丝不动,倔得像根拧不动的钢筋”,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她”倔强的性格和一定要留下来的决心。
C.作者在塑造儿子这一形象时主要采用间接描写,刻画了一个充满韧劲儿、着力改善民生、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年轻村干部形象。
D.“怒放的白菊花”“怒放”是用来形容老太太倔强而富有生命力的状态,“白菊花”则是母亲纯洁高贵的精神品质的写照。
2.文中多次写到母亲和儿子通电话的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请结合文中的母亲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好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去集市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边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鸡呀!我笋壳鸡呀!我黑母鸡,我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鸡呀!”

“我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B.文嫂把鸡蛋卖了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说明鸡是她家生活基本经济来源之一;“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肉”,说明鸡也是她家改善生活的主要经济依靠。
C.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也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B.在结构上,《鸡毛》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文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C.本文以“鸡毛”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D.《鸡毛》看似并无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名为《鸡毛》仅在结尾处写三堆不同色的鸡毛,刚提及便收场,却是刻画人物最重要的一笔。
3.汪曾祺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汪曾祺的《鸡毛》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均运用了讽刺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两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2022-06-18更新 | 1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丽丽姑娘

陆清时

每次遇到名字叫丽的女孩,我都会深觉这个女孩生来就不受重视,好像就此被打上了平凡的标签一样。

很久以前在我认识陈丽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陈丽在学业上毫无天分,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她的座位也被越移越后,老师们提起她总像面前有只苍蝇那般不耐烦。

高中总开那种要命的家长会,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一模一样的表情,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我妈奋笔疾书记着老师说的话,忙里偷闲还要嘲笑她们:“有其母必有其女啊。”我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的嘲笑肯定是有的。

因为走得近,班主任总让我帮陈丽补课,好像不让她拖班级后腿是我的义务一样一有时候给她讲数学题,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我一生气她就跑到楼下小超市买柠檬奶茶、妙芙蛋糕哄我。陈丽的零用钱总是比我多,她做好多副业,比如代借漫画书、代买电影票、代送鲜花。陈丽为这些小本生意忙得不亦乐乎,拿个小账本在我面前算得格外顺溜,还自己发明了一个类似复式记账的记账方法。

成长总会经历些不可预料的意外,而那时候,陈丽表现得异常坚强。她开出租车的爸爸在她高二那年得肺癌拖了半年去世,她拉着我在小区门口呆坐了两个小时就转头对我说:“我好了,谢谢你陪我。”后来我觉得,可能陈丽就是在那个晚上长大的,她把所有失去的悲伤、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安都凝结到了一起,转化为对赚钱的热爱,隔壁班有两个女生吃着陈丽大热天跑腿买来的可爱多,还嘲笑她:“你说那个陈丽是不是想赚钱想疯了。”那一瞬,我有点心疼陈丽。当我们不愿意坐公交出门就打出租的时候,陈丽已经因为给快餐店送外卖而对这个城市的道路了如指掌、陈丽绑一个高高的马尾,光亮的额头上总是一层汗。

一小时八块钱的工资,风雨无阻。有几次我问她:“累不累”,她笑了笑,擦擦汗,然后转身就开始忙碌。

高考结束后,陈丽和我都考到了苏州的大学。我学音乐,她念大专的会计专业,时不时她会来看我。要我带她去我们学校的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菜明明那幺难吃,她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时间里,我忙着谈恋爱,陈丽忙着赚钱。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发传单到之后办兼职中介、办健身教室。毕业的时候我的爱情结束了,工作没有着落。陈丽却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这中间经历的困苦与欺侮,陈丽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

毕业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毫无建树,我的毕业履历看起来苍白无力。陈丽鼓励我再怎样也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丽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某某妇产科医院,给了我一场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赞助。我有些不乐意,谁愿意挂名一个妇产科医院啊,想想就觉得丢人.陈丽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尊严都是自己挣的,那种面子上的自尊不值钱。”

那场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的小提琴独奏会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看向观众席的陈丽。她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真诚而欣慰,好像是我替她完成了什么一样。

我忽然想起我们年少时的那张合影,还是在大院子里,并肩站在葡萄藤架子下,穿着新发的校服蓝裙子,一个笑着,一个皱着眉。照片因为有些曝光过度而显得天光格外亮,格外明媚我这样望着陈丽,突然想流泪。那是我亲爱的丽丽姑娘。

(选自《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家长会时,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表情一模一样,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说明陈丽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B.陈丽做过许多副业,很有经济头脑,说明她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现有教育评价制度无法对她做出全面评价,小说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
C.陈丽性格坚强,面对成长中经历的困苦和欺侮总是轻描淡写,从不抱怨,她对尊严的认识表现了她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D.小说倒数第二段写年少时的合影,以“格外亮”“格外明媚”意在突出陈丽的形象,也表现出“我”对陈丽的感激和对陈丽认识上的转变。
2.小说中的“我”在塑造“陈丽”的形象上有怎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小说在整体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19-10-07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窗户纸刚发亮,少平就悄悄地爬起来。赶到北关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他看见路边水井旁边有个正用辘轳绞水的老头,他便试着走过去向这老头打听他的亲戚马顺。

一下问对了!老头向他指了指阳面土坡上的一个院子,说:“就住在那里,我们原来是一个生产队的。”

少平的心咚咚地跳着,兴奋地爬上了那个小土坡。当少平向他的亲戚说明他是谁及来由时,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算是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马顺四十岁左右,一张粗糙的大脸上转动着一双灵活的小眼睛。他不冷不热地打量了少平一眼,问:“你就这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

“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寄放着,我想……”

少平还没把话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

“还不快去担水!”

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担!”说话中间,他眼睛已经在这窑里搜寻水桶在什么地方了。

水桶在后窑掌里!他没对这两个不欢迎他的亲戚说任何话,就过去提了桶担往门外走。

马顺两口子大概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到了院子里。

他舅撵出来说:“井子你怕不知道……”

“知道!”他头也不回地说。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这种强行为别人服务的“气势”使亲戚不好意思再发作。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下来,似乎说:这小子看来还精着哩!

他舅对他说:“你力气倒不小,我一下子想起了,我们大队书记家正箍窑,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人。你会做什么匠工活?”

“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少平如实说。

“噢……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你们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块子,你能撑架住?”“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

马顺接着就把少平引到他们大队书记的家里。

书记看这个“小工”身体还不错,问马顺:“工钱怎么说?”

“老行情都是两块钱……”他舅对书记说。

书记嘴一歪,倒吸了一口气。

“一块五!”少平立刻插嘴。

书记“噗”一声把吸进嘴里的气吐出来,然后便痛快地对少平说:“那你今天就上工!”

少平先问最迫切的问题:“能不能住宿?”

“能!就是敞口子窑,没窗户。”主家说。

“这不要紧!”

上工的事谈妥后,少平就起身直到南关贾冰家寻他的铺盖卷。

来到大街上,他觉得脚步异常地轻松起来。这时他才注意到街道两旁的景致,商店的门都开了,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橱窗里花花绿绿,五光十色。姑娘们率先脱去了冬装,换上鲜艳的毛衣线衣,手里拎着时髦的小皮革包,挺着高高的胸脯在街市上穿行。人行道上的洋槐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雪白的花朵,芬芳的香味飘满全城。

书记的老婆是个精明麻利人,看来最少能主半个家事。她引着少平,把他交待给了工头。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

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

他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 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 压到土地里去。汗水象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

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第三天晚上他睡下的时候,整个身体象火烧着一般灼疼。他在睡梦中渴望一种冰凉的东西扑灭他身上的火焰。三天以后,尽管孙少平身体疼痛难忍,但他庆幸的是,他没有被主家打发——他闯过了第一关!

这天晚上,当他趴着睡觉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他的头。

他一惊,睁开眼,看见他旁边蹲着一位妇女。

他在睡眼朦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他赶紧把背后的衫子撩下去。遮住了自己的脊背。

“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的老婆轻声问他。

“我……一直在家里劳动。”少平吞吞吐吐地说。

书记的老婆摇摇头,说:“不是!你就照实说。”

少平知道他瞒哄不住这位夜访的女主人,只好把头扭向一边,说:“我原来在村里教书……”

书记的老婆半天没吭声。后来听见她叹了一口气,就离开了。

少平再也不能入睡,他心想:也许明天他就会被主家打发走——那他到什么地方再能找下活干呢?

第二天,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由原来背石头调去钻炮眼。

少平心里明白,这是女主人对他动了恻隐之心。唉,为了这位好心的妇女,他真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一鼻子……

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孙少平去找马顺时,他妗子就对他就恶狠狠地喊叫,担水之后,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下来,这里刻画了马顺夫妇的奸诈嘴脸。
B.小说按照“找工作——找到工作——打工苦累——被换工种——适应新生活”的思路行文,叙述了孙少平外出打工的艰难历程,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C.小说前面写书记老婆是个精明麻利之人,最少可主半个家事,这为后文写书记老婆夜访发现少平身上的伤痕、询问他的身份、换了他的工种埋下伏笔。
D.小说对孙少平爬陡坡背重石的情景描写得非常到位,如写他脸上的汗水像小溪纵横漫流,眼睛被汗水淹得辣疼,两腿打战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孙少平外出打工,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0-07-09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