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5 题号:122648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酒越喝越冷

郑小驴

爷爷在世时,颇喜欢我这个小孙子,走哪都捎上。我就像个小跟屁虫,躲在他的身影里,爷爷去哪我上哪。除非是打道场,爷爷是道士—这么说似乎也不准确,这一带和尚道士不分家,统称叫行香火的,总之是门营生的手艺。平时无事,爷爷穿着一身干净的灰白色的确良,青布鞋,撑着一把大黑伞,每一场集市都不落下,那样子倒像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干部。方圆几十里都晓得爷爷道场打得好,名声响亮,再远都有人上门请。冬天去世的老人多,有时忙得错不开身,忙完上家,马上就赶赴下家。爷爷问,去不去?我摇摇头。我怕鬼,天生胆小,看见黑漆漆的棺木,不敢多瞥,加上披麻戴孝,哭声一片,那样的场合我是绝对不敢去的。

通常一场法事要两天两夜,家底殷实的时间更长。两个通宵熬下来,爷爷也该回来了。小黑狗撒着蹄子大老远就迎去了,吐着紫红色舌头,一路呢喃,咬他裤脚。爷爷走前,长旱烟管赶它,徒弟随后,肩上挑着法器和孝家打发的东西。一斗米,一块刀头肉,一只宰杀过的雄鸡,一尾草鱼,几只斋粑。卸下行头,爷爷和衣倒在床上,呼呼睡一上午,鼾声如雷。醒来,日头西斜,泡一大杯酽茶,精神抖擞,开始弄饭。

爷爷开小灶,不和我们搭伙。一只小煤炉,架着小砂锅煮肉。香气四处飘溢,小狗都流口水,眼睛骨碌碌盯着小砂锅一刻不离。少顷,白辣椒腊肉,豆腐煮鱼,清炒白菜,一一上桌。有时兴起,还会来一盘炒黄豆。饭菜弄好,爷爷不紧不慢掀开铁锅盖,将一只盛满烧酒的锡制酒壶从热水中提出来。

爷爷的酒都是自己酿,酒曲也是自制的。家里酿酒工具齐全,木甑、大锅、竹简导管、土陶罐,每回酿酒,满屋子都是酒香,闻久了也醉人。春秋两季都是酿酒季节,每次酿一大坛,封存起来,够喝几个月。

爷爷那只锡制酒壶平时放在神龛上,怎么看都像一只小雄鸡,肚里能盛两三斤烧酒。爷爷摸摸酒壶,说酒热了,眼角带光,闪烁着笑意。没有酒杯,也不兴酒杯,就用碗喝。酒水从锡制酒壶口欢腾而出,呈一道亮色,注入碗中。爷爷端起碗,抿一小口,笑。他是光头,一颌山羊胡,笑起来,整张脸熠熠生辉。爷爷朝我招了招手,要我过来。我就过来了。小黑狗也过来了。爷爷将筷子伸进酒碗,让我张嘴,我舔了一下,嘴巴着了火,辣得直吐舌头,眼泪都呛出来了。爷爷笑,小黑狗欢快地摇着尾巴,汪汪叫,以为骨头要落地了。

我的酒瘾大概就是爷爷用筷子滴出来的。爷爷每顿都要滴几筷子,慢慢地,也不觉那么苦辣,竟有点说不出的味道。再大点,我已经能小碗喝了。爷爷自己倒大碗,给我倒小碗。母亲在一旁敢怒不敢言。后来她总是埋怨,说有回爷爷带我去吃酒席,天晓得给你喂了多少,醉了一天一夜没醒,脸红得像个南瓜。后来上学,成绩不佳,母亲总结原因,说大概是那回醉酒,把脑子醉坏掉了,总忍不住要将爷爷数落一顿。我落了个轻松,心里偷着乐。

爷爷好酒,但酒量不算大。他也克制,每回半碗便打止,很少喝醉。他们都说七公酒量稳。但也不是没醉过。有一回,一个晴和耀眼的春日,爷爷就喝高了,躺在床上睡了一晌午。记忆中的春天一片金黄,四处金黄的油菜花,空气中暗香浮动,鸡鸭互啄,小狗偷袭,鸡飞狗跳;一只大木蜂,永远独来独往,经常在小水沟旁嗡嗡嗡巡飞。我偷爷爷的毛笔,蘸上浓墨,歪歪斜斜,在墙壁上到处涂画,如鬼画符。爷爷酒还没醒。我玩累了,从旮旯中翻找空洗衣粉袋子,太阳牌洗衣粉,我找到好几个,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晾干,准备等爷爷醒来,就献给爷爷装旱烟丝,博得一声夸赞。那是我的童年,蜂蜜般金黄,散淡着一股烧酒的味道。

1993年,爷爷再也用不上我的洗衣粉袋子了,也再没人用筷子蘸酒喂我了。爷爷躺进早就备好的棺木里。那具黑漆漆的东西,我突然却不再感到害怕,也许是里面躺的不是别人,是爷爷。

我飞快地长大,上小学,升初中。初一那年,父母都出去打工,外公过来照顾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外公是一名虔诚的乡村基督教徒,滴酒不沾,不苟言笑,一本厚厚的《圣经》,被翻得稀烂。没有父母管束,我一下觉得可以飞起来了。家里留下的那一大坛烧酒,便由我独享了。酒量是真不行,一碗冷酒下肚,醉眼惺忪,天旋地转,鸡犬上了天。爷爷的遗像摆在神龛上,初看神情颇严肃,多看几眼,只觉笑容满脸,眼睛放光,仿佛忍不住要下来和小孙子喝上一碗。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20年12月2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净”“的确良”“像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干部”,对爷爷的描写,表现了爷爷是一个讲究的人。
B.“大老远就迎去了”“欢快地摇着尾巴”文中多次写到“小黑狗”,勾画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
C.一本圣经“被翻得稀烂”说明宗教信仰在外公心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这也决定了他不通人情、冷漠脱俗的性格。
D.“欢腾”“抿”“笑”“熠熠生辉”写出了爷爷喝酒时的欢快愉悦、自我陶醉,是劳累之后的一种享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蜂蜜般金黄”,散淡着“烧酒味”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爷爷的依恋之情。
B.“金黄的油菜花”“鸡飞狗跳”“大木蜂”等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幼年生活的快乐,令人回味无穷。
C.本文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位慈爱、勤劳、有个性、富有生活情趣的爷爷形象。
D.文章以酒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述自己的儿时趣事,在看似琐碎的叙写中表达爷孙间的至深亲情。
3.标题“一壶酒越喝越冷”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析。
4.对比是本文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笔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的相宜

①中国自然人文景观不胜枚举,冠以种种“天下第一”的胜地难以数尽。为何西湖配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或许苏轼诗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相宜”二字蕴藏着西湖精神之肯綮。

②西湖单独的景致不那么出众,整合起来却美得恰到好处。浓而不艳俗,少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态势;淡而不冷傲,没有自负拒人的疏离感。曾任杭州通判、知州的苏轼对西湖的隐喻或许不是仅限于它的美貌,而是体现着苏轼的审美思想、趣味倾向和一种精神品格。西湖的自然本性加上设计者与工匠的默契,使“相宜”的文化内涵很符合“中庸”的境界。何谓“中庸”?朱熹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③西湖是一个自然人文景观体系。和太湖、瘦西湖比,太湖浩淼,虽有类似“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势,却使水势过度汹涌张扬,且无边无际而缺少山水相依的视界,给人一种若有所失的苍茫感;狭长的瘦西湖,湖身受两岸挤压而稍显局促与胁迫感。而西湖面积适中,山水比例匀称:山高了,对湖是一种压迫;矮了,湖面失去了依靠,平衡顿失。而今,你站在西湖任何一边朝湖中望去,影影绰绰中,平静的湖水倒映着对岸的绿肥红瘦;舒缓的山脊曲线在涟漪里舞动。人与空间的关系舒服、协调,心里满是踏实的感觉。

④在西湖的大格局内,各种景观的关系呈现一种有呼应、有关照、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和而不同”的景象。你看,北南二塔——保俶与雷峰,一娇弱、素朴,一恢弘、华贵;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意象的淡雅、素净,而“花港观鱼”则浓艳、炽热。而最能体现中庸思想的,莫过于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了。据史料记载,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旋即开展了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作。工程在设计上很智慧地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在今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位置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项工程也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环保意识,更有趣味的是,苏堤的位置选择暗合“黄金分割线”的原理。如果用中国画来做比喻,西湖是一张白纸,苏堤就是一棵树、一支竹或者一块巨石,它的位置一定是在一隅,而会让出一大片空白留给想象的空间。这是中国画虚与实对立统一关系的奥秘所在。因为“实”厚重、敦实,在空间上就要以“谦让”的姿态“退避三舍”;“虚”,质轻、空疏,清淡,缺少密度,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来“张扬”,以获取平衡。这不正是“无过不及”之美吗?或许苏轼正是把西湖工程建设当作诗歌创作,其中的艺术直觉,使西湖获得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⑤饶有谐趣的还数湖中的“三潭印月”,它是由环形堤埂围成的一处“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景观。这是西湖的点睛之笔。广袤的湖面犹如一幅山水画,大片虚空处飘过一朵云彩,飞来两只黄鹂,这是生命的呼吸。从高处看,它又恰似西子的肚脐,湖面因之才荡漾着生命的律动和灵气。你去近旁灵隐寺看看弥勒佛,那大肚皮上露出滚圆的肚脐。如此,弥勒佛的开怀大笑才显得和蔼与坦诚。再遥望那敦煌的飞天,个个都露出娇小的肚脐。不信,把裤腰提上去几寸遮住肚脐试试,一定减损了那婀娜、飘逸的神韵。而西子湖有了这“肚脐”,苏堤也就自然成了西子柔软细腰上一条飘逸的彩带,让西湖显得更优雅、妩媚和虔诚。

⑥西湖与杭州城区贴得如此之近,以至于西湖不可能“独善其身”。苏轼当年就意识到西湖和城市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他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可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世界上许多城市的发展都经历过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阶段。今天,我们既不能退回到原始野性的自然界,又不能让城市发展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彻底抹去自然界的本性,从而最终也毁掉城市自己。而把事物控制到合适程度的“无过不及”的中庸思想正是使城市发展免踏“异化”歧途的一帖良药。

⑦应该说,相比其他许多景观,西湖和城区的关系是和谐的。一方面,西湖在不断享受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湖水得益于先进疏浚技术而变得更加清澈;交通方便而不喧哗,小商店点缀其中而鲜有商业的浮躁。另一方面,除少数景点外,整个湖区是免费开放的。这种智慧的举措,使得西湖更呈现一种大气和开放气度,提升了人气,反过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取材于张新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来看,西湖大格局内单独的景致大多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的境界。
B.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期,运用“黄金分割线”的原理治理西湖,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
C.“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三潭印月”因“苏堤”庇护而荡漾着生命灵气,使西湖显得更优雅、妩媚和虔诚。
D.一般说“中庸”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而本文体现出“中庸”思想还影响着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
2.作为自然人文景观体系,西湖的“相宜”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第④段和第⑥段中的“无过不及”有着怎样的不同内涵?请简要说明。
2022-12-11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让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尺。
C.“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D.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努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幻想。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生动形象,含有强烈的感情,颂扬司马迁的品格和精神。
B.司马迁的塑像“大须飘拂”,是采用浪漫而非写实手法,这里含有后人的情感因素。
C.在为李陵说话这事上,司马迁的表现是正直、天真、勇敢,反衬了刘彻的冷酷和专横。
D.司马迁不情愿却事实上站在了汉武帝的对立面,他的选择是忍辱负重,借作品来复仇。
3.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意?
4.文章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21更新 | 2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花花草草

[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叶赛宁的故乡诺沃村在奥卡河对岸不远。我觉得叶赛宁的诗,出色地表现了奥卡河彼岸的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每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是雾,还是林中蓝色的焦烟,弥漫在原野上。在这仿佛寥无人迹的草原上,我有过多次不同的事故和突然的会遇。

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湖上钓鱼,湖岸高耸陡峭,长满攀缠的黑莓。

在上边,在我头顶上,开着有半人高的花,乡下的孩子们正在那里采酸模。听声音,那儿有三个小姑娘和一个小男孩子。

两个小姑娘在学着孩子多的乡下女人的模样说话。她们大概都在摹仿自己的母亲。第三个小姑娘总没说话,只是尖声尖气地唱着:

在空袭请报的时候,

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往下的歌词她不知道了,在沉默片刻之后,又重复起关于空袭警报的歌儿来。

“请报,请报!”一个哑嗓子的小姑娘生气地说,“整天价,吃苦受累,就为了能把他们,这一群崽子,送去上学,可他们在学堂里能学个什么?连话都不会说!是‘警报’,不是‘请报’!等我告诉你爸爸,叫他教训教训你。”

“我那彼契卡前两天,算术吃了个两分。让我把他这顿捶呀,把手都打木了。”另外一个小姑娘说。

“全是编的吧,妞儿卡!”小男孩子用低沉的嗓音说道。“是彼契卡的妈妈打的他。就打了两下。”

“瞧啊,鼻涕鬼!”妞儿卡喝道。“你再讲讲看!”

“小姑娘们,你们听着!”哑嗓子的姑娘高兴地喊道。“咳!我告诉你们点事儿!就在这儿,雀滩附近,有一棵灌木。天一黑,就开始从下到上冒蓝火苗!冒的可凶着哪!一直冒到天亮。连走到它跟前去都不敢。”

“它干吗冒火苗呢,克拉娃?”妞儿卡吃惊地问。

“就是说有宝,”克拉娃回答说。“下边埋着宝。有金铅笔。谁若是拿那支铅笔写上自己非常希望的东西,——要啥就有啥。”

“给我!”小男孩子要着说。

“给你什么?”

“铅笔!”

“你别跟我胡缠!”

“给我!”小男孩子喊道,而且忽然粗着嗓子哭了起来,又讨厌,又刺耳。“给我铅笔,臭丫头!”

“啊,你这样吗?”妞儿卡喊道,立刻听到了响亮的巴掌声。“倒霉蛋!干吗我把你生下来了!”

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立刻不哭了。

“可是你呀,亲爱的,”克拉娃用一种假装的温柔的口吻说,“别打自个儿的孩子。容易打晕过去。你跟我学——教他们懂事。若不然长大了也是一群呆子,对自个儿,对别人都没有一点儿好处。”

“能教他什么?”妞儿卡气愤地回答说。“你教教他看!他会给你个样儿瞧瞧!”

“不教怎行呢!”克拉娃反驳说。“什么都得教给他们。他这会儿跟着我们,哼哼唧唧地,你看,这一左一右全是花,一个跟一个不一样。有几百样儿。可他懂得什么呢?屁也不懂。比方说,这朵花,连叫个什么他都不晓得。”

“夜盲草,”男孩子说。

“这才不是夜盲草,这是肺草。你才是夜盲草哪!”

“飞草!”男孩子甚至有点高兴地重复说。

“不是‘飞草’,是‘肺草’。字眼儿咬清楚。”

“肺草,”男孩子急忙回答一遍,立刻问道:“这是什么花,这个粉红色的?”

“这是薄荷。你跟着我说:薄荷!”

“薄荷不就得了,”男孩子应着说。

“你别跟我得了不得了的,你就光跟我学着说。这个是绣线菊。可香着哪!可娇着哪!你要不要,我给你掐一朵?”

小孩子,看来很喜欢这个游戏。他一面哼哧着,一面极认真地跟克拉娃重复着花名。她飞快地说了一大堆名字。

我听着,只是惊讶。

但是,这一堂出色的植物课,突然给破坏了。

“我扎了刺了啊!”男孩子突然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你们把我领到哪儿来了,臭丫头?!哪儿都是刺!我回不去家了!”

“喂,小丫头们!”在远处一个老年人的声音喊道。“你们干吗欺负小孩子?”

“帕霍姆老大爷,他自个儿扎了刺!”准确发音的捍卫者克拉娃喊道。

听得见老人走到孩子们身边的声音。他往下,往湖上看了一眼,看见了我的钓竿,说道:“这儿有人钓鱼,你们嚷到半天云上去了。这么大的牧场还不够你们跑的!”

孩子们很快就走了,我就这样没看见他们。

“先生,您身上带着烟没有?”

我告诉他有。

我跟老头儿说,方才在这儿有一个小姑娘,非常有意思,什么花草都认得。

“您说的是克拉娃吗?”他问道。“那是集体农庄的饲马员的丫头。她怎能不知道呢,她奶奶是全省数一数二的草药医!您和她奶奶谈谈。保您听个够。”老头儿又要了一支烟就走了。不久,我也走了。

当我从树丛钻出来到牧场大路上的时候,在前方,远远地看见了三个女孩子。她们抱着一大把花。其中有一个拉着一个赤足的小男孩子,他戴着一顶很大的便帽。

小姑娘们走得很快,像一溜烟似的。然后传来一声尖声尖气的声音:

在空袭请报的时候,

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太阳已经在奥卡河对岸诺沃村背后落下去了,浅红色的斜辉,照耀在绵亘在东方的茂密的森林上。

(节选自《金蔷薇》,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卡河对岸不远的诺沃村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地处草原,视野开阔,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充满诗意,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和美的享受。
B.“出色的植物课”给破坏之前,小男孩时而生气,时而开心,时而哭闹,时而又十分乖巧,作者借助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成功刻画了小男孩的的典型形象。
C.文中歌曲中的“请报”点出了诺沃村过往曾经经历战火这一社会环境,这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结尾部分,近镜头是一群归家的孩子,远镜头是落日余晖下的密林,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画面唯美,令读者回味无穷。
2.请概括并简析克拉娃的形象特点。
3.请探究这篇散文的丰富意蕴。
2019-03-05更新 | 2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