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2 题号:124521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住在里面的人也因此牺牲了充足的阳光。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幸而中午的阳光像装在簸箕里,越过南房,倾泻下来,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

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程猫,喵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在那一方阳光里,我的工作是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如果出现生字——母亲说,一个生字是一只拦路虎,她会停下针线,帮我把老虎打死。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使我多陪伴她。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总要抱怨她的脚病。

她的脚是冻伤的。当年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不见阳光,两只脚永远冰冷,用手指按一下,你会看见一个坑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的疼痛。

母亲年年脚痛依然。尽管在那一方阳光里,暖流洋溢,母亲仍然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当刺绣刺破手指的时候,她有这样的表情。母亲常常刺破手指。据说,刺绣的时候心烦意乱,容易把绣花针扎进指尖的软肉里。

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才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只有左足感到了温暖舒适,相形之下,右足就特别难过。母亲咬牙的时候,没有声音,只是身体轻轻震动一下。这时,我和猫都仰起脸来看她,端详她平静的面容上几条不平静的皱纹。

我忽然得到一个灵感:“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换个方向,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

母亲摇摇头。

我站起来,推她的肩,妈低头含笑,一直说不要。座终于搬到对面去了。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很显然,她希望在那令人留恋的几尺干净土里,她的孩子,她的猫,都不要分离,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她享受那情感,甚于需要阳光,即使是严冬难得的煦阳。

卢沟桥的炮声使我们眩晕了一阵子。母亲的世界也测到一些震波。那年冬天,我们最后拥有那片阳光。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站在一片昏天黑地里,不能行动。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对不设防的人,发生无情的威吓。而母亲是赤足的,几十把玻璃刀插在脚边。

我躺在母亲怀里,睡得很熟。母亲想,万一她累昏了,孩子掉下去,怎么得了?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就在完全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这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谢天谢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是一个斜坡,像是又陡又长的滑梯,长得可怕。我快速地滑下去,比飞还快,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

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

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我没有思念过母亲,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伤感留恋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

“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写人叙事散文,本文语言浅近,但寓意深远;正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短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
B.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及情感,如母亲疼痛难忍时的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坚忍和对我的爱。
C.文章以母亲为主人公,运用追忆的笔法叙写母亲针线、听儿子读故事等平常生活片断,抒写了母子间的深情。
D.文章末段母亲的话,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必将离开她的不舍及对儿子的期望;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2.作者为什么要对母亲的梦进行详细的叙写?
3.王鼎钧曾说:“人生在世需要一座房子,而妈妈只是给我们一些砖头,我们得向别处搜集建材,并决定怎样组合。”这篇散文记叙了“我”与母亲的一些生活琐事,但组合后散而不乱,这与“一方阳光”的恰当运用密不可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一方阳光”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2016-11-18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屋后的楸树

刘致福

临睡前,母亲说,东山有棵楸树要卖。父亲说好,明天去买。母亲问不去公社开会?父亲答不开了。母亲说那我去发面,明早烙火烧。父亲每出远门母亲都要烙火烧给他作干粮。

东山最近处离我们村有二十余里。那边山多林密,楸树多。楸树木质细密坚硬,在老家算是稀罕树种,是打家具的上好木材。奶奶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打一副楸木寿材。那年冬天奶奶突然病重,医生看了只是摇头,村里有老人与父亲说,抓紧打副寿材冲一冲。父亲遍访几个村子也没找到楸木,只得用自家一棵老槐树给奶奶打了一副棺材。棺材打好刷完大红的油漆后,奶奶嗷地吐出一口黄痰,病慢慢好起来。后来棺材放在西屋炕上盛粮食,奶奶对父亲和母亲说,我这寿材没赶上楸木也就罢了,老大(我大哥)结婚你们可要想着打一套楸木大柜!奶奶走后,父亲和母亲始终记着奶奶的嘱咐。大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母亲便留心打探哪里有楸木。几次有了信息,因父亲没空儿错过了机会。父亲作为村支书,难得有空闲时间。这次父亲如此痛快,母亲自是十分高兴。

晚饭时父亲才回来。母亲问有谱了?父亲叹口气,晚了,昨天刚让人买走。母亲说,你刚走公社王干事就来找你。父亲说找什么找,我已经辞了不干了。母亲唉了一声说,这样不好。父亲说,有什么不好,在他们眼里我哪里还是支书啊,让他们来查,查不清楚我哪里也能干!

第二天公社送来通知,任命了年轻的新支书,同时要求父亲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大队。不再是支书的父亲,似乎一身轻松,不许出村的禁令没有让他难过,当天下午扛着铁锨与其他社员一起上山、下田,看不到丝毫的沮丧与失落。

大哥一脸的沮丧。父亲不准出村,他的楸木家具是没指望了。县里招收亦工亦农,论条件,大哥是党员,又是生产队副队长,怎么说都该是大哥的。但新任支书举“贤”不避亲,安排给了他侄子。父亲担任支书时,大哥有两次跳出农门的机会都被父亲让给了别人,一次是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一次是招民办教师,不论学习成绩还是现实条件都是非大哥莫属,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咬定他当支书,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推荐。这次母亲流泪了,数落父亲,你当支书孩子不能去,你不干了孩子还是不能去!母亲要求父亲去找宋书记讨个公道,给大哥一个机会。父亲坚决不同意,大哥气得两天没吃饭,关在西屋不出门。父亲隔着门对大哥说,我当支书你不能去,我不当支书你更要靠自己的本事。人活着要有骨气!几年后恢复高考,大哥凭自己的才学考上了大学。

父亲爱管事的脾性仍没改变,山上干活看谁偷懒耍滑他会批评,路上见谁往家里拿队里的柴火他也会制止。母亲劝他别再管闲事了。父亲说这哪是闲事,总得有人管!我不是干部还是党员啊,就是普通社员也该管!后来,一队队长生病了,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替。新支书硬着头皮找父亲,父亲竟答应了。母亲很生气,支书不干干队长,你傻吗?父亲说,总得有人干。公社宋书记专门来村里看父亲,宣布解除不许父亲出村的禁令。父亲领着一队人马干得更起劲了,粮食、副业生产都走在大队前头。父亲忙起来,大哥的楸木大柜又没希望了。

母亲还是不停地打探楸木的消息,不时在父亲跟前唠叨,父亲嘴里应着,哪有空闲去东山。

晚上做了个梦。梦里我们家屋后有一棵大楸树。楸树高大、挺拔,衬得我家草屋又矮又小。初夏时节,楸树树冠巨大,繁茂的心形绿叶间开出一串一串粉紫的花,在屋后的上空笼起一层氤氲的紫雾。我心里乐得如那树上的花,大哥的大柜不用愁了!一会儿那树上的花叶慢慢变成了父亲的脸,那树竟是父亲站在那儿。父亲腰板挺直,眼睛望向远处,神采奕奕。

梦醒以后,我心里感到一阵茫然。楸树,我多么希望房前屋后真的能有一棵高高大大的楸树啊!

多年以后,我来到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朱家林,一下车便看到村东头有一片树林,我心里一跳,是楸树林!高挺的躯干,向上伸展的枝杈,那皴黑如铁的树皮,这是楸树独特的风骨,在初春料峭的寒风中越发强劲。我羡慕朱家林的村民,能有这样一片漂亮的楸树林!

儿时的梦境又浮现在眼前。那棵曾经长在我梦里的巨大的楸树与眼前的楸树林叠印在一起,让我再次真切地想起父亲。父亲宁折不弯的气概和这挺拔的楸树何其相似!父亲身高近一米八,一生劳碌艰辛,敢做敢当,直到离世仍旧腰板笔直;父亲一生信念如磐,无私无畏,面容、眉宇间始终透着清明与坦荡。离家几十年,父亲的形象如梦中的楸树一样深深植根于心。人生至为重要的关口,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护佑、指引、支撑着我,那是父亲伟岸的精神之树,为我领航定向,为我灌注力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奶奶晚年最大的愿望来写父亲对奶奶的歉疚,以楸木大柜引出奶奶对大哥的牵挂,为引出后文做铺垫。
B.新任支书举“贤”不避亲,把县里招收亦工亦农的机会给了他侄子,作者用反衬手法表现了父亲的正直无私。
C.父亲当支书时忙,当了队长依然忙,没有时间去东山找楸木,表现了奶奶、母亲、父亲、大哥和我的楸树情结。
D.作者描写了记忆中的乡村生活场景和故事,笔触细腻入微,感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有文采,意蕴丰厚。
2.文章引入大哥跳农门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以“屋后的楸树”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30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①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②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③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圆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④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者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⑤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静和神秘。

⑥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鼓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⑦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⑧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⑨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⑩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原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元素太丰富了,随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⑪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⑫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问,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⑬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的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D.作者通过写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的独特理解,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丰富了“天坛的柏树”的形象内涵。
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作者写一棵独特的柏树的艺术手法。
3.如何理解文章划线处前后两次写到的古柏“和天坛相配”?
2021-01-26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