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0 题号:153985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触摸茶香

吴伟华

①早年在农校读书时,农校开设有茶叶课。

②苏式礼堂建在后山,四周是茶园,由我们专业负责管理,每人皆分得一亩三分地。每周六上午,老师带我们在茶园里上课、劳动,或松土施肥,或除草修枝,嬉戏打闹,其乐融融。采茶季节最为辛苦,太阳初起,男生女生提着竹筐在自己的责任田里采摘茶叶,精选细选,再交给茶房,安排一组同学制茶——晾晒、发酵、揉搓、烘焙……均为手工。茶叶多时,晚上也在茶房里度过,大家围着一堆柴火,生出许多趣事来。

③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旧时嘉应州八大名茶,平远独占两份——南台茶和锅叾茶。梅州单丛茶种植方兴未艾,老师带着我们到梅县雁南飞、大埔西岩山、丰顺马图等茶园实地参观考察,却唯独没到平远。

④因为这段经历,我爱上了茶。平日里,喜欢搜罗各地的茶叶,或独自品茗养心,习字作诗;或三五知己就一壶青汤,品人生百味。

⑤虽然钟爱锅叾茶的酽淳,自己却从未到过锅叾茶园,为一憾事。

⑥谷雨日,好友邀我同去见证锅叾茶园古茶树开摘。峰回路转十八弯,汽车蜿蜒慢行;目光所及,远山青翠,春烟迢迢,山花烂漫,融化在空气中的草木清香让人如痴如醉。铁山㠉海拔1164米,南北横亘数十里,巍峨挺拔,锅叾村隐藏于海拔约900米高山皱褶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终年云雾缭绕,有如世外桃源。因山形似锅,故得名锅叾(客家话锅底之意)

⑦转弯处,突然涌现大片茶园,漫山遍野,梯田状的茶园碧波起伏,满眼生机盎然,空气中添了阵阵茶香,不似已烘制好的茶香浓烈,却又细密绵长,沁人心脾。

⑧一行人背上摄影包走上朝拜茶王的崎岖山路。鸟鸣山更幽,踩着淙淙溪流的湿润,沿途新长的花草树木,既熟悉又陌生。不记得穿越多少山坳,路过多少茶林,采茶的村民点缀其中,红男绿女,欢歌笑语。历时一小时,终于来到打水坝茶园,喘息未定,但见一株大茶树亭亭玉立。茶王树高5.5米,树底虬枝峥嵘,纵横交错;树冠郁郁葱葱,覆盖30多平方米;茶叶厚实丰盈,迎风而舞。同行的朋友介绍,经考证,茶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老树新枝,每年可产20斤干茶,走俏市场。见长枪短炮咔嚓而响,站在梯子上采茶的阿姨饶有兴趣唱起山歌来——锅叾山高树也高,条条茶树似竹篱,阿妹摘茶用梯子,阿哥摘茶上树腰,惹来阵阵欢笑。

⑨回到村中,接近午饭时间,采茶归来的村人在晾晒茶叶,亦有不少茶房已开始炒青、揉捻,还有人正在机器上选茶,整个村庄茶香弥漫。新晾下的茶青,香气轻盈,仿佛刚刚苏醒的春天;揉捻中的茶香,似乎带了点青涩的妖娆,有一点点轻浮的招摇,熟悉的清香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蓄谋已久的河水,不觉间已泛滥;而焙烤中的茶香,刚刚收敛火的刚烈,变得宽阔而又神秘,深藏不露,却无处不在。行走其中,真实的茶香可轻嗅,可触碰,亦可抚摸,禁不往飘飘然,有了一份别样的陶醉。

⑩锅叾村人家家种茶,现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制茶。但如所有爱茶人一样,他们总喜欢制作一些珍贵的手工明火茶供自家享用,或馈赠亲朋。锅叾茶人对明火茶的追求甚是讲究:只采末梢露水未干的嫩芽,晾晒、萎凋、揉捻、初焙、复焙等工序全部纯手工,而所用木柴、木炭均是最好的,不惜耗时费工,制成状如米粒、黑黝黝沉甸甸的茶叶成品。

⑪行到村尾,恰遇一位老人端坐炉前焙烤茶叶。炭火忽明忽暗,老人的双手熟练翻飞,时而贴紧锅壁游走,时而抄起茶叶翻腾,扬起阵阵浓香。老者见我看得入神,叫来他儿子代替,起身邀我喝茶。他取来去年的茶叶,细细烫洗、冲泡,将茶杯款款送至我面前。一碗茶汤见人情,杯中茶水澄黄清澈,色泽浑然天成,浓淡相宜,热气袅袅而起,一杯饮下,喉舌生润,厚实的茶香、甘醇顺滑的滋味,似春风涤荡,又如细雨飘洒,层层叠叠,绵长悠远。

⑫锅叾村人虽不似云南景迈山人坚信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但他们同样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和感恩。聊到锅叾茶,老人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茶,山旮旯里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一家世代居住高山,一生辛劳,近些年,锅叾茶的销售越来越好,不用进入市场就抢购一空,靠茶叶,他们换得了生活的巨变,日子越过越好。几年前,为了让孙辈接受更好的教育,两个儿子搬至县城定居。现在,老人也大多居住县城,帮忙照看孩子,闲日里回来打理茶园,到了采茶季节,则是全家总动员,忙碌上好些时日,生活过得富足而安逸。

⑬有道是,茶如人生,苦尽,甘来。

⑭远山如黛,村庄静默。茶的世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眼前端茶自饮的老人,亦像参禅的僧侣,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看着他,自己也不觉安静下来,端详着杯中茶水,舍不得一饮而尽。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参加农校开设的茶叶课写起,引出制茶流程,交代了自己爱上茶的原因,切入自然。
B.在锅叾触摸茶香时,作者移步换景,调遣视觉与听觉,描绘了一幅清新茶园图,让人身临其境。
C.文章描写品茶的美妙感受,可见手工明火茶非同寻常,暗示手工明火茶比机械化制茶口味更佳。
D.文章语言整散结合,描写细腻,画面感强,富有诗意;行文中还插入了颇具地域色彩的采茶山歌。
2.锅叾村人为什么“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和感恩”?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作用。
2022·山西临汾·二模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了,家里的老宅和祖宅都已经翻盖,只有父亲种的树还依然生机勃勃,他们已经成为父亲留给儿子的精神支柱。
B.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是因为回老家之后可以把自己在城里的商场官场的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C.作者在文中插入椿树的由来,列举树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是想以此说明一棵树要长大成材是非常不容易的。
D.父亲爱栽树,除了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之外,还因为父亲要通过种树卖钱来贴补家用和供给两个儿子上学。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富有表现力,如草“从砖缝里冒出来”“罩满了”;椿树“一直长着”“绣集”着白花儿等。
B.父亲栽树时的郑重其事反映出他对极普通的树也百般呵护,望其成材,含蓄说明了他对儿子的尽心栽培、父子情深。
C.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别有深意。既说明了二人的共同语言不多,又引出了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D.全文在一幅柔美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中结尾,引人遐想和回味。作者的描写充分表达出他对椿树花香的沉醉留恋,饱含了对父亲的爱与追忆。
3.文章标题“父亲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本文风格朴素平实,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2-06-10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行的时光

旧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真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了。斑驳的光影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在预谋着退场:道路两旁的树木现出憔悴的神色,高楼间隙里攀爬的丝瓜,只余下肥硕的一只,被大红的丝线缚在架子上。更远的那些地方,大地上关于播种和收获的事情正在依序进行。一年里重要的使命就要完成了。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心安理得的从容。

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自理生活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早先几年,外婆就被姨妈接到城里去住了,在一个叫作蜂山的地方。我下车走过去,要爬两段长长的坡道,大概有十分钟的路程。

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可是如果她就这样安静地坐着,你又觉得她老得没有那么明显——对于变老的心理预期会消解这种冲突,况且,你也在慢慢变老。

我不时地打量外婆,其实,她已有一些年老迟钝的征兆了,她有时会分不清楚自家的几个孩子。她怔怔地看着我的外甥——那个百无聊赖的孩子,先是任性地到处扬沙,之后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把手斧,胡乱地砍来砍去。我察觉到了她脸上现出的一种迷茫的神情——她心里已有些疑惑了。

时间在阳光和影子的胶着中缓缓而过,夕阳西下,黄昏的样子,使人想起“景翳翳以将入”“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我扶她回家,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零星地散落着几片枯黄的叶子,不知名的昆虫一动不动地仰躺着,使人感到自然的死亡并没有那么狰狞可怖。

外婆对我说起她的母亲,慨叹母亲临死的时候也没能喝上一口稀粥,这让她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想落泪。是啊,这些年里,看她吃饭时的样子神色凝重,大概内心的纠结大过美食的享受吧。她又说起她前些年的病症,感叹如今医疗手段的先进,让她又安安稳稳过了几年安宁的时光。

我陪她慢慢地挪步,如同小时候她扶我学步的样子。傍晚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世界有一种难得的安静。木质手杖杵地的声响在暮色里传出很远,像是大地上的某种震颤,又仿佛世间只有我们两个在走。

在要拐弯的时候,外婆忽然说:“咱们再往前走一段吧。”她指着前面不远的地方,“咱们走到那里,再走回来。”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水泥路面的尽头是一处台阶,步级而上就是一处公园的入口了,树木林立,在暮色的映照下显得幽深。

说实话,外婆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毛病的她,几乎从不出门。也因此,虽然自父亲故去后我就同她一起生活,但真正同行一段路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那是我记忆里外婆唯一一次到山上劳作的情形。因为我闹着要喝水,于是早早地往家里走,走到一处悬崖旁,不知怎的,像是风开的一个并不高明的玩笑,一下子就把我的斗笠吹到了悬崖边。吹到悬崖底下倒还好,偏偏在半空里被细小的灌木钩住,使我们一筹莫展。这件事情我至今记忆深刻。我总觉得这件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一定是风在含蓄地向我吐露某个秘密——一个关于人生的无法光明正大宣告的秘密。

三十年来,我所能记起的与她同行的时光就只有这么多了。

暮色欺近,我同外婆相互搀扶着上楼。我建议背她上去,她却依旧不肯。姨父用细长的钢管钉在墙上,做了牢靠的扶手,这让她有十分的信心不会跌跤。是啊,总有一些路要靠自己来走,竹杖芒鞋的路。

现如今,我们总是采用各种手段,企图使时间变得有序。可我总是隐隐觉得,时间和世界从来不曾粘连为一体,时间并没有均匀地洒向世界,世界也总会在明暗交替的光晕里前进或倒退。

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我才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我与外婆的角色,似乎也在这样的时光流转里相互对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慢退缩成一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然而,即便年近不惑,我也还是时常感到人生中的一些缝隙,不知何时皲裂开来,那是任何成长都于事无补的裂隙。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裂隙让我感到惧怕。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我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

(选编自房蒙《同行的时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为下文叙写外婆作铺垫,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命依照时序生长与退场,让人感到心安理得。
B.文章中“鸟倦飞而知还”意蕴丰富,既指文中“我”陪外婆步行回家,又指人应理性看待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
C.据原文,风向我倾吐的“秘密”可以理解为:人生无法预测,偶有意外,人在这种意外面前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D.文章用平凡小事刻画人物,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位热爱生活、疼爱外孙、心怀感恩和固执倔强的外婆形象。
2.概括文章中“我”与外婆之间所发生的事件。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同行的时光”为题有何作用。
2020-12-21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蜜

刘云

秦巴山区的蜜是很好吃的。早先吃蜜,只知道那些蜜是随了油菜花开、小麦花开,或者玉米花开酿成出来的,会吃蜜的,一尝就知道,这是菜花蜜,这是麦花蜜,这是包谷花蜜。

从川道地方到秦岭深处的宁陕县工作,一待就是八九年,对于吃蜜,终于大开了眼界。知道了世上最好的蜜都是长在森林里的,于是知道了什么是椴树蜜、槐花蜜、草药蜜、百花蜜。这些森林地带出产的天然蜜,比起早先吃过的川道上的庄稼蜜,不知好上了多少倍。

离开宁陕多少年了。去年底,宁陕筒车湾镇年轻的镇委书记到市上参加中青班培训,也给我带来一罐蜜,神秘地说,你尝尝,保准你想不到是什么蜜。我笑道,宁陕还有什么好蜜呢?一尝就傻了!这蜜完全不同于经验中的天然蜜!看颜色,是深红色,或更像是酒红色,不同于一般的天然蜜。时至秋末,那蜜已然结晶,拿到窗前迎着阳光细瞅,蜜的颗粒清晰可数,粒粒饱满,表面似有张力,在阳光下,深红渐渐变为金红,闪着滋润的光点,像阳光下冻了千年万年的老冰晶。尝了一小口,完全是浓郁的果香,像苹果香,也像木瓜香,还有几分葡萄香。那蜜香在舌尖上回味良久,久久不化,像是黏住了,然后慢慢渗透到喉咙里,化到整个身心,也化到我双眼发光的神色里了。问:这是什么蜜?答:海棠蜜!

这蜜产自筒车湾镇的海棠园村,故名海棠蜜。提到海棠园,我眼前立马现出那个深藏于大山之巅的小村,那是南秦岭中数一数二的汉江支流汶水河边一座高大的山,名高望山,站在汶水河看山,得仰视,昂立着脖子看半天,眼花了,也还看不清那山的全貌。上山一条蜿蜒三十多里的山路,仅能通行小拖拉机,沿路都是深厚的林木,一路上没有一户人家,没有田地,就是各样的树木。上到山顶,一处山顶小盆地出现在眼前,百十户人家,一眼就看得出这村人多地少,这就是海棠园村。

我脑子里又现出另一番景象,就是整个小盆地里沟沟岔岔、坡上、岭上,房前屋后,路边,水塘四周,山岬上,半坡林带里,长着无处不在的海棠树,四五月时节,海棠园里海棠花漫山遍野地开放着,把这个季节其他植物,甚至田地、房屋全遮在海棠花海里了,海棠园村是名副其实的海棠世界。

那个虽然有着海棠般的美丽、宁静,却又十分贫穷的山村:那些年,我们每年都会去海棠园,冬天去,春天去,四五月春荒不接时去,夏天防汛防滑时去,去接济看望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去慰问那年老无依的五保户。整个村子,在高高的山顶盆地间,无声无息,偶尔一两声狗吠,更显得村野的荒寂。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走完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小孩和满山草木,美丽的贫困是我们多年对海棠园村的无奈形容。

今年四月,我专程去海棠园采访,村上陪同我采访的第一书记很是精神,秦岭的阳光和风已在他年青的脸上镀上一层山地色,他黝黑的皮肤让人感到成熟和亲切。他是来扶贫的硕士生,专门包抓村上的产业发展。第一书记一路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们的海棠树、海棠花、海棠蜜,他们的海棠蜂蜜合作社,他给我们指认着木瓜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还有一些当地土名字的海棠,教我们辨识这些海棠细微的区别,就像在说着家里的亲人。为采访海棠园村,我来时是做了关于海棠的功课的,我知道第一书记讲的海棠,恰是中国有名的“海棠四品”。海棠在中国的花谱和植物谱中,有着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国艳等等美誉。陆游有海棠句:“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张大千晚年画出《海棠春睡图》激动了画坛。但那些古人的心情,我们都来不及体会,在这个温暖的四月日子里,海棠园灿烂的阳光和我们的心情一样美好,海棠园的海棠千树万树繁花竞放,我们每过花树,都会遇到忙碌的蜜蜂在花间飞舞,偶尔扑上我们脸庞。

与村蜂蜜专业合作社主任一照面,他似乎就认出了我,这位年过五十的乡下汉子,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第一批告别打工的返乡创业者,他挑头组建起海棠园村的蜂蜜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和打工农民兄弟养起海棠蜜。我们坐在合作社主任家阳光灿烂的院坝里,也坐在蜜蜂飞舞扇起的细小的风中,喝着女主人沏的浓浓的蜂蜜茶,唇齿间弥漫着海棠蜜的清香,眼前青山如屏,天蓝如洗,海棠花开正繁正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庄稼蜜和天然蜜的层层铺垫,引出了海棠蜜,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明作者的褒贬态度,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从视觉和味觉的角度来细致地描写海棠蜜颜色、形状和味香的与众不同,海棠蜜让作者忆起海棠园村这个美丽而贫困的山村。
C.海棠园村地处偏远的山林,起初农民大多外出打工,作者过去也来这里帮扶,当时没有想到利用当地海棠树多花好的资源来发展。
D.文中提到陆游的诗句和张大千的画,说明海棠影响大和作者采访准备得充分,而提到“海棠四品”也说明海棠园村发展定位很高。
2.请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化到整个身心,也化到我双眼发光的神色里了。
②秦岭的阳光和风已在他年青的脸上镀上一层山地色。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0-01-21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