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小阅读-课外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7 题号:195552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小镇大树

叶为宝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的葛源镇,是一个不大的镇子,九十多年前曾是红色赣东北省的首府,这里写满了红色的历史。虎年春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葛源。葛源镇文化李佳站长给我做向导,陪我寻访方志敏同志的足迹。

穿过一条窄窄的街道,我们来到一堵围墙外面,老杨停了下来,说:这里是列宁公园,是1931年方志敏建造的!我抬眼望去,只见公园大门上列宁公园四个繁体大字遒劲有力,赫然在目。我们拾级而上,走进公园。老杨边走边介绍:这座公园应该是我党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人民公园之一了,园名是方志敏定的,也是他亲笔题写的。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一棵大树下。老杨充满自豪地对我说:葛源人民引以为荣的不仅是拥有这座列宁公园,更因为园内有方志敏亲手种下的这棵梭柁树!方志敏同志亲植的树!我不禁肃然起敬。

我满怀恭敬地站在树下,仔细打量着这棵老树。它树干粗壮,需三人才可合抱,高达十几米,一派枝繁叶茂。梭柁树是常绿乔木,树质坚硬,雨雪风霜不易摧折。我想,这大约是方志敏同志选择栽种它的原因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值晌午,我们站在树下,享受着大树带来的清凉与平和。一阵清风吹过,梭柁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低吟浅唱中,仿佛在诉说当年血与火的历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人的围剿下,苏区政权和红军战士连生存也是一种奢求,为何方志敏还要建公园植绿树呢?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未来美好中国的憧憬: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想,他一定是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建造这座公园的,他一定笃信,他栽种的梭柁苗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方志敏建公园植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杨娓娓道来,当年上海法租界有座‘法国公园’,1922年夏天,方志敏和朋友散步来到这座公园附近,本想进去看看,但门口的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让方志敏义愤填膺!建在中国土地上的公园却不让中国人进,还如此羞辱中国人!方志敏暗暗立志,一定要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一定要让中国的劳苦大众也拥有自己的公园。九年后,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景象,于是他着手建造了这座列宁公园。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列宁公园是后来修复重建的,方志敏建的公园已经毁于战火了。老杨继续介绍,“193410月,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后,赣东北省首府葛源失陷,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疯狂的报复,列宁公园被炮火所毁,园内绿植只有这棵梭柁树因其木质坚硬,幸免于难。听完老杨的介绍,我发现眼前这棵挺立的大树,竟是如此的伟岸。

出了公园,老杨还介绍了一位朋友给我认识。他叫刘福炉,今年六十八岁,是当年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廖桂秀的孙子。刘福炉告诉我,当年他奶奶常参加在列宁公园举办的各种慰劳红军战士的活动。刘福炉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退休前的工作是护理园林。他说他每天早晚都会和伙伴们来到列宁公园,或是溜达散步,或是下棋打拳,每天过得无比安闲与幸福。

第二天清早,我登上葛源的东山岭,远眺葛源镇。曙光初上,小镇格外地安然恬静,谁能想到,这儿曾是一片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土地。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东西正在消失,但有些东西却是永恒的,就像这座公园,它正在老去,但里面的那棵梭柁树承载的记忆却是永恒的,这种记忆存在于人民的心里,永远不可摧毁。远处,葛源的田野里荡漾着绿色的波浪和泱泱春水,一切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列宁公园在一片黄墙红顶、错落有致的民居环抱之中,犹如这片大地上的一座火炬台。我仿佛看见了那棵梭柁树,是的,它一直都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尊方志敏的巍峨雕像,是一簇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焰!

(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5期)

文本二: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何立波

方志敏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他们的生活记在心头。在敌人对赣东北苏区实行封锁的恶劣环境下,他时刻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生活。如农民购买农具、耕牛或做小生意缺少资金的问题,食盐及各种日用品缺乏问题,还有婚姻、孩子上学、开办俱乐部、清洁卫生、白区迁入群众的安置、老弱病残救济直至桥船路等问题,在方志敏的关心下,都被苏维埃列入议程,想方设法妥善解决,成效卓著。在方志敏的倡导下,苏区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赣东北苏维埃省会葛源办有省属列宁小学,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15岁以下儿童能够入学学习,各级列宁小学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方志敏对广大群众的卫生和健康非常关注,他提出要给劳苦群众普及卫生常识,提出经常组织卫生运动,开展卫生检查,散发卫生宣传单。为增强人民体质,方志敏发出了要尽量发动群众的体育运动的号召,接连几年春季和秋季,省苏维埃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省、全军或儿童体育运动会,充分显示了苏区军民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方志敏还在百忙中亲自设计和筹划修建了供地方干部群众休闲的列宁公园、游泳池和红色广场,努力营造欢乐和谐的氛围。赣东北的群众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物质、精神上的好生活。

(选自《人民网》党史频道)


这两篇文章都塑造了方志敏的形象,但因文体不同,所以表现手法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贤良方正

刘醒龙

闹眼疾一年多了,用眼之事,最适合看看非黑即白的拓片。前些时,偶然见到《东汉贤良方正残碑》,心中不免浮出一些念想。

老家黄冈在长江边,在大别山中成长的那段日子,我在对爷爷教导的“贤良方正”四字有了悟性后,哪怕望见家乡的一块山石,也会觉得有不一样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岁月漫卷,这被自己当成源远流长的家乡经典,是否必须源出于百代东坡、千年赤壁等宏大叙事,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

近些年,凡是能够点睛的句子,只要是外来的,再生僻也会有人煞有介事地研究。反而是本土那些听得耳熟的文学,潜心弄通吃透的人极少,无师自通者太多。比如我喜欢从爷爷那里听来的“贤良方正”,虽然很长时间不知道出处,能悟出其中意味,便对付着学与用。

《黄冈秘卷》出版那年年底搬迁新居后,我想着这辈子不会再搬家了,便乘兴写了几幅“贤良方正”,自己留下一幅,其余几幅分送给来家过年的大姐、弟弟与妹妹们。初到新居,加上老母亲带着全家二十几口人齐来祝贺,没空将其装裱挂出来。接下来的一年里,偶尔对着空白主墙想起来,自我提醒多少次,被忘记的就有多少次。如此又到春节,这一次确实下了决心,也不再忘记,要将这四个字装裱上墙,给大过年的添点气氛。传统节日,不可以少了传统。真的开始找装裱师傅时,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袭来,人家已手忙脚乱地收拾摊子,闭门谢客了。

那四个字的家乡经典虽然又没有挂上墙,来自黄冈的消息,却高高悬挂在自己心头。特别是故乡人们顶着不亚于武汉的巨大风险,率先控制住疫情,没有让“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汉”的预言一语成谶。这中间除了放心,更是感叹,黄冈民众,向来以“贤良方正”为文化精神,值此危难时刻,若不大显特显其文化魅力更待何时,若不大显特显其文化实力更待何时!

武汉封城战“疫”期间,忍着眼疾的不便与难受,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自己非写不可的文字,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一直站着逝去多年的爷爷,以及爷爷用他那特有乡音说出来的四个字。

武汉解封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自己终于将“贤良方正”装裱好,在家中那面特意留白的主墙上挂端正了,字里行间的那些意义也高悬起来。有客人朋友来家,问此四字是何意思,自己就一遍遍地解释,此“贤良”指的是人心人性,此“方正”表示事情发生时一个人的行为动静。这不是望文生义,是自己联系家乡黄冈的山水地理、人文情怀做出的判断。

深究起来,“贤良方正”一说,最早出自《史记》,原本指汉文帝时推行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当年生活在乡村黄冈的爷爷,断断没有读《史记》的能力,唯独天下流传的《水浒传》才有可能惹动于艰难困苦之时血性男儿的兴趣。最后一句中的“贤良方正”四字能被爷爷记牢了,并时常念叨给他人听,足见这四个字对乡村中人的刻骨铭心。

多年以后,想起爷爷提及“贤良方正”的前前后后,方才明白,爷爷说老家黄冈如此如此,只是陈述一种文化,指引一条能让人活得更好的正脉!从来就有一种说法:若知朝中事,去问乡里人。用爷爷他们的“贤良方正”,来释解《史记》所言及的“贤良方正”,自然会更解人意、更得人心。刚刚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其中有写2020年家乡黄冈在湖北战“疫”中表现突出,根本原因是有着文化精神上的“贤良方正”。2020年中国在世界战“疫”中率先胜出,根本原因也在于有一条“贤良”辅助“方正”,又用“方正”力挺“贤良”的正脉贯通天地人间。

说起来,爷爷当年口口声声褒扬不已的“贤良方正”,也就是爷爷自己在说,除此之外,无论大别山深处的乡野,江汉朝宗的白云黄鹤所在,还是文脉搏动强劲的京津沪宁,再也不曾有谁说过。《黄冈秘卷》开篇写了一句话:“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爷爷在世就爱读《水浒传》这类“老传”,也爱在茶余饭后闲云野鹤一样与人讲“老传”,这样的传承显得更加亲密可靠一些,也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民风、民心与民间。

一棵大树,枝头有事无事都会喧嚣,扎在地底下的深根,从来是悄无声息。一条大河,岸边的水花有风无风都要溅出千姿百态的花样,浩荡的中流总是默默潜行。一座大山,山峰处无不引人入胜,拔地而起的山体从来不会有任何动静。是真经典,不仅铭记在经典本身,还会用不经意间使人恍然大悟的方式,活在活色生香的生活之中。

(选自《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8期,有删改)


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2022-05-12更新 | 43次组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北方

王开岭

1992年夏,大学毕业的次年,单位组织去北戴河。

暮色中,大客车沉重地发动了。从鲁西南向东,向北,车灯像雪白的刺刀,一头扎进华北平原的苍茫里。一路上,我偎着末排车窗,将玻璃拉开一条缝,让风扑打着脸。

夜色迷离,脑海里飞舞着群蝗般的念头:政治的、文学的、电影的、古今的、现实的与虚构的……似乎并非在旅行,倒像是一个化了装的逃亡者,一个隐私超重或携带理想的人,一个穿越历史江湖的游侠,一个投奔信仰或爱情的左翼青年……

渐渐,鼾声四起,整辆车成了我一个人的马匹,脱缰的感觉,千里走单骑的感觉,浩荡而幸福。伴着满天繁星,我看见了蝌蚪般的村庄,看见了泰山,看见了黄河,夜色中,它们恢复了古老的威仪……看见了灯火未凉的京津城郭,影影绰绰,像遥远的宫阙,像刚经历了一场辉煌或浩劫。再向东,向北,我看见了山海关和玄铁般的山体,它像牢房,关押着狼嗥声、剑戟声、喊杀声……黎明时,我闻见了礁石的气息、海带的腥味,我听见了巨大的澎湃声,像播放了几十万年的老唱片。

兴奋,睡不着,都因为太青春了。

青春,内心有汹涌和迷幻,血液里流淌着可燃物。

那是我第一次去看海,第一次醒着穿越那么完整的夜,第一次把陆地走到了消失为止。

这样的经历再未有过,但它常帮我忆起一些涉夜的细节,比如:儿时滂沱雨夜里的钟摆声、丁香花开和窗台上的猫叫;《夜行的驿车》中安徒生那火柴般倏然明灭的恋情;托尔斯泰午夜出走的马车和弥留的小站;作家师友刘烨园曾用过的网名“夜驿车”……

我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皆是在深夜入场的

十年后,给央视《社会记录》做策划时,我说,一档深夜节目,它要有深夜气质和深夜属性,你要知道此刻哪些人醒着,他们是谁,为什么醒着。

你要重视在深夜和你发生联系的人,那是灵魂纷纷出动之际,那是一天中生命最诚实、最接近真相之时。

那场千里夜行,还奠定了我对“北方”整体的精神印象:无论于地理还是人文,它都让我想到了“辽阔”“严酷”“苍凉”“豪迈”“忧愤”“决绝”这些词,想到了朔风凛冽中的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想到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作为历史器皿和时间剧场,它适于上演飞沙走石、铁马冰河、刀光剑影,适于排练政治、史诗、烽火、苦难和牺牲;较之南方的橙色和诗意,它是灰色和理性的,有着天然的冷调气质和悲剧氛围。就像五岳之首的泰山,少灵秀,但巍巍然、磐重巨制,方位、形貌、质地、褶皱,尽显“王者”“社稷”之象,是权力录取了它。

北方,北方。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确信,自己的血脉里住着它的基因。我性格成分中的忱郁、激烈、锋芒、刚性、爆发力……都源于它。是它,在意志、秉性上给了我某种冷峻、坚硬、深沉和笔直的东西,尤其是对家国、信仰、英雄、正义等高大事物的热忱。

我向日葵般高扬的青春,我野狼般呼啸的青春,我麦芒般嘹亮的青春,我裹在立领大衣里桀骜不驯的青春,是北方给的。我的良知,我的血性,是北方的疾风唤醒的。

我是它的孩子,我是它的人


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021-09-17更新 | 142次组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遵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的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个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2023-07-12更新 | 1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