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7 题号:977959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人们

①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③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④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⑤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⑥“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他其貌不扬,那笨拙的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⑦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⑧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⑨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了有思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⑩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泼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的害群之马。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2300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雅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样的痛苦。

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14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处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14年辛苦的最好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只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相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帝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逢乱世的阿炳流浪街头,演奏只是为了吃口饭。苦难和坎坷通过他的大脑变成宝贵的经典音乐流传下来。
B.虽然苏格拉底影响了包括柏拉图在内的许多人,但因为其超前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最终被当做异教徒处死。
C.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因为“道大不能容”。
D.文章列举荷马、阿炳、柏拉图、孔子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磨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历史伟人的磨难史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厚实,题旨深远。
B.全文运用引用、排比等手法形象展示了伟人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C.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描述的作用是说明他饱受生活的磨难和屈辱。
D.本文主要通过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伟人们的崇敬之情。
3.苏格拉底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末说,伟人的生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概括“相似”的主要内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没有一点儿人之将死的迹象,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从市里到县里,再到村里,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出租车司机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到村里的大庙台前。漫天漫地的雪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上方横着两块太阳能硅光板。哀乐渐渐地冲进我的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直走到三爷的家。三爷的家门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从人们的七嘴八舌中,理出三爷的死因。

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村主任一拍脑门,忘了三爷耳聋,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时震耳欲聋的声响,便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立刻黑了,佝偻着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他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在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生活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魂灵啊,人们掀开冥床,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上有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亮了,天也晴了,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许多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家。猛然间,我的耳边响起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掉落在地,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以至一碰就散架,这说明街灯确实已经老旧,也暗示传统街灯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这句话反映了传统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落地,暗示了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D.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而“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B.“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和“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文中叙写三爷死因的内容,属于小说故事讲述中的插叙部分,既表现了三爷对街灯的特殊感情,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对猫头鹰的生动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3.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0-10-22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条

余显斌

她说:“将军,谢谢您。”

将军躺在病床上,微笑着轻轻摇头。百余岁的将军,已不再是当年金戈铁马的将军了,已不再是老家六安人传奇里的将军了。

十五岁参加红军,十七岁担任连长的将军,已到了垂暮之年,静静地躺在病房中,面色和缓,如大别山傍晚山尖的晚霞一样,安详,宁静。

她告诉将军,她是带着六安市委市政府和六安人民的嘱托,特意来看望将军的,这么多年来,将军为故乡的养老院捐款,为学校捐款,为扶贫工作捐款,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将军听到六安,昏花的眼睛亮了,轻声道:“我也是六安子弟。”

她忙点着头道:“是的,您老是六安的骄傲。’

老人摇着头,继续按照自己的意思说着,他说,六安多好啊,六安的山多绿啊,水多清啊,六安的映山红一开,满山就如霞一般。将军的眼睛望着远处,仿佛透过窗玻璃看到了家乡,看到了大别山,看到了映山红,也看到了当年漫卷的红旗和听到了冲锋的号声。他说,六安养育了自己,自己捐点款,那是儿子孝顺娘啊,那不是应该的吗?世间哪有儿子孝顺娘,反而要让娘回头感谢的啊?

她听了,眼圈有些发红道:“所以,您老谢绝了所有的感谢。”

老人点点头。

病房中一时静悄悄的,没有了一点声音。

她问将军:“将军,您认识一个叫吴先的人吗?”

是的,她来看望将军,同时还想向将军打听一下另一个人,一个名叫吴先的人。因为,每次捐款,吴先总是和将军一起,好像比赛一样,捐的数字相同,捐款时间前后一致,捐款总数也相同。市委一直在寻找这个好心人,却一直查不出来。

市委领导告诉她,将军可能认识这个人。

市委领导说,得了对方的捐助,虽然人家不希望感谢,我们却不能没有感谢之心啊,那样,我们还算老区人吗?

将军听到她的问话,轻声重复道:“吴先?”

她点点头道:“对啊,我们得找到吴先先生,道声感谢。”

将军不说话,望着窗外,许久道:“不用找了,他已经牺牲了。”

“他已经牺牲了?”她听了,险些失声叫出来。

“他已经牺牲八十多年了。”将军肯定地说。

她感到浑身有点发冷,怎么可能?一个牺牲了八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一直给六安捐款,而且不是一次,是几十年,是无数次。她想,这话如果说出去,谁也不会相信啊。她望着将军,确定将军很清醒,没有迷糊。将军可能也看出她的疑惑,对儿子指指自己背后,示意将自己扶起来,坐靠着枕头道:“他牺牲了,我亲眼见到的。”

“怎么牺牲的?”她问。

“冻死的。”将军缓缓地说。

将军说,那是一九三六年,是他参加红军的当年,红四方面军就开始了长征,翻越夹金山。将军说,夹金山多高啊,雪花就如棉团一样向下砸,砸得天地一片白,一片寒颤颤的,滴水成冰啊。将军说,他掉队了,拄着一根棍子,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走。沿路有很多战士冻死了,或坐着,或靠着,或斜倚着枪,都成了雪雕。在一处山垭口,他看到一尊雪雕,坐在那儿,靠着石头,被冰雪焊在石头上,烈士的一只手攥着拳头高高举着,直立在寒风暴雪中。将军说,他当时想,烈士这样,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呼喊口号,还是在指着什么方向。他走过去,轻轻掰开烈士的手。说到这儿,将军叹口气道:“从此,我就再也忘不了他手心里的东西。”

她忙问:“什么东西?”

将军说:“一块银元,还有一张纸条。”

将军给儿子示意了一下,儿子拿来一个包,将军接过,抖抖索索将包打开,里面有一张纸条,已经泛黄,显然有很多年了。他将纸条递给她,上面有一行字,虽然已经褪色,但还能隐隐约约看清,写道:我是六安人,名叫吴先,请代我交上党费。

将军流下了老泪:“从此啊,我每次交党费都是双份,因为我不再是一个人活着了,是两个人,一个是我周隆盛,另一个是吴先。”

她明白了:“从此,捐款什么的,您老也都是双份。”

将军缓缓点头:“这样,我心里才安啊!”

将军说的时间长了,大概也太激动了,激烈地咳嗽起来。

儿子见了忙劝道:“爸,你歇歇吧。”

她也忙劝将军歇歇。她说,过两天会再来看将军。

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第三天一早,她就接到将军儿子的电话,将军离世了,离世前给她留了一封信,让她带回六安。她去了,打开信,里面是一张银行卡,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显然是将军在病中写的:这是我最后一点积蓄,现交给故乡。

信的结尾署名:吴先、周隆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躺在病房中、垂暮之年的将军一听到六安,昏花的眼睛就亮了,并深情地赞美家乡的山水,体现出一个游子对家乡由衷的眷念与感恩。
B.这个名叫吴先的人,每次捐款总是和将军一起,并且数字相同、时间一致,这一情节暗示两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C.小说中“她”是一个线索性人物,正是借助“她”的观察与感受来刻画将军形象、“她”与将军的对话来交代事件来龙去脉,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结尾部分写将军与“她”一别成永别、很快便溘然离世,给全文笼罩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小说情调一下子由激昂变得阴沉压抑。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画线文字的作用。
3.小说中先后出现了两张纸条,这样安排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0-12-31更新 | 2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鸬鹚与老人

徐则臣

夕阳落尽,几笔晚霞衬出了天空更广大的寂寥,干瘦的邵秉义赤脚蹲在船头抽烟,吐烟时努力挺直脖子,像一只年迈的鸬鹚。岸上那个穿夹克的姑娘对他挥挥手,他还没回过神来,她的快门已经摁下。

秉义听见女儿在舱里抱怨,弟弟后天结婚,一堆事等着操办,他这个当家的成了没事人。然后是老婆的大嗓门:“还没到时候,你等着吧。星池婚事办完,他不趴船舵上哭,这事不算完。”

秉义揉灭烟头,说:“都住嘴!”

女儿对母亲吐吐舌头,她是想让父亲换个脑子。别说父亲不舍,就她,嫁出去七八年,心下也难过。船是他们水上的家。

在这个家里,秉义说一不二,可他极少粗暴地下指示。但在儿子婚礼的问题上,他却异常坚决:婚礼必须在船上办,船民就要按船民的规矩走。

在秉义的心里,儿子天生是吃水饭的料,但星池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和朋友投资办修船厂,紧急要钱,这条船是最值钱的家当。答应卖船揪了秉义一个多月的心。

秉义这辈子只会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在儿子看来,早晚都是在拖这个世界的后腿。他当然不认同,但也不得不承认,跑船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越发地稀薄了。火箭上天了,高铁提速了,船上的装备越来越好,可跑船的生意却越做越小了,利润越来越少。人还是那个人,吃苦耐劳敬业,但世界变了。

秉义背着手沿码头走着,夹克姑娘抓拍了他的背影,背景是空茫的运河,取景框裁掉了地面,照片里的秉义像是直接走在水上。

“有啥好拍的?我就去看看我的住家船。”

“您岸上没房子?”

“住不惯,浑身比风湿病犯了还难受。再说,家里还有几只鸬鹚呢。”

“真棒,那我就拍您和鸬鹚。”

“我就是鸬鹚。”秉义嘿嘿一笑。

夹克姑娘笑了,看来并非只她一人觉得他长得像鸬鹚。

“从小他们就叫我鸬鹚。水性好,一个猛子扎水底,憋个七八分钟没问题。看见的鱼绝对跑不掉,比鸬鹚还管用。”

地砖路断了,接下来是土路,一条住家船拴在岸边的柳树上。五只鸬鹚机警地蹲在船上,看见秉义,嘎嘎地叫起来。秉义对它们拍拍手张开双臂,一个大步跳上船。它们飞起来,要落到秉义肩膀和手臂上,秉义往后躲闪,说:“不能停,不能停,爷我今天穿了新衣服。”五只鸬鹚又落到船上,脚脖子上都拴着细麻绳。秉义说,“别小看这几只鸟,吃香喝辣的都指着它们。吃不完的鱼。亲戚朋友一圈送完了,还能卖不少。”

“鱼这么好抓?”

“不比从前了,过去运河水也不干净,但那是水草啊、死鱼烂虾子啊沤坏了的脏;现在才真叫脏,各种塑料袋、垃圾、取土、打沙、工业废水,还有机械船漏的油。你看看,从南到北,有哪段运河水还能淘米洗菜?过去跑船,要做饭烧茶了,伸手就从河里舀。现在你舀看看,喝下去拉肚子拉死倒在其次,嘴都进不了,那个味儿,你说不出来成分有多复杂。我儿子说,马上就成化学药剂了,装进瓶子里熬熬炼炼都能做原子弹。鱼少多了,抓上来的你也未必敢吃。”

“那您还打算在这条河上跑多久?”

秉义如同被迎头闷了一棍,不过这一直都是个问题。只有陌生人才会不讲情面地问出来,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

“不跑了。前天回到码头,那是最后一趟。”

夹克姑娘有些尴尬。

“你别笑我酸。晚上我经常睡不着觉,就想,舍下一条船就这么难么?真就这么难。除了跑船我不会别的’离开这条长河'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得下去。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上。”

“叔叔,我要回去了。下次再来看您哈。”

“好的,我也要走了。”

“您这是去哪儿?”

“给我那几只鸬鹚弄口吃的。”秉义说,突然诡秘一笑,伸长脖子,人半蹲,右手五指并拢,掌心朝下,放到额头前;左手掌心向上,放到腰后,“嘎,嘎”,他的右手和脑袋同时点动,左手跟屁股一起摇摆,学起了鸬鹚。那造型也的确神似一只鸬鹚。

(节选自徐则臣《北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景物描写,以夕阳、晚霞和寂寥的天空渲染出伤感的气氛,暗示了邵秉义不能再跑船时失落的心情。
B.为了支持儿子,邵秉义不得不答应卖船,这事令他揪心,但更让他揪心是老婆、女儿都不理解他,还一味地抱怨。
C.邵秉义虽然不认同儿子的观点,但也不得不承认跑船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越发地稀薄了,因为这个世界正在改变。
D.夹克姑娘是次要人物,作者借助她与邵秉义的对话,将邵秉义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2.“鸬鹚”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小说叙述了邵秉义的人生际遇,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2020-06-23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