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85 题号:168233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一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

——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二 共和国中后期,随着对外征服的展开,罗马不断增设行省。总督是罗马派驻治理行省的最高官员,他们拥有独断专行的军事治权,其施政方针几乎等同于行省治理。随着’奢靡风气以及政治竞争、经济成本上涨等因素,总督往往罔顾行省利益与法律规定而滥用权力,盘剥行省。由于不具罗马公民身份,行省人在罗马法中找不到能够维护自身利益的条款。尽管他们可以派遣使团向元老院申诉,但总督本人就是元老院一员。总督的职务设计因袭传统的城邦公职制度,治理机构过于简单,缺乏制衡与监督机制,行省税收体系混乱不堪,为行省官员滥用权力敛财提供了制度上的漏洞与可能。行省远在海外,共和制下的其他常规机构也难以发挥实质性监督作用。

——摘编自刘小青《罗马共和国后期行省治理的弊端及其规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汉边郡制度相比,罗马行省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图一是什么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2)图二政治制度的实施是在哪个朝代?它具体称为什么制度?

(3)图三与前两幅图示的区别在哪里?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个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2018-07-29更新 | 4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使职差遣,就是临时把某官或某人派往某地去办理事务,职掌一地的权力,事情办完后立刻返列复命。在初唐,每遇地方上有事务需要特别办理,朝中就派大臣前往,总揽地方一切相关事务和权议。办完事情马上回来复命交差,但渐渐地由于国家事务日渐浩繁,有些差遣使臣就久办不归,座地为使,固定下来,统管一事或一地。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出现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

——马春晖《唐代官职中的使职差遣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玄宗时,使职差遣制大为发展。在军事方面,节度使在开元时期已经逐渐固定,形成十节度使。在地方制度方面,于开元二十一年设十五采访使,也成为固定使职了。在宰相制度方面,原来真宰相的左右仆射,这时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便不是宰相,不能过问机密要政了。起草诏敕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学士是文学侍从之臣,自玄宗时翰林学士设置后,重要的诏敕归于学士,中书舍人反而只能起草一些例行诏敕。翰林学士虽然没有使的名称,却是使职差遣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玄宗时更为大量发展的使职是在财政部门,如盐池使、转运使、劝农使、诸色安辑户口使、户口色役使、租庸地税使、铸钱使、木炭使、出纳使等,名目繁多。这些使职有些是因事立名,事罢即废,如劝农使等;有些逐渐成为长期设置的固定职务了,如转运使等。

——摘编自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这种制度变革能否解决唐朝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2023-12-13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的原则并加以具体说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2024-01-30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