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173398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面面观

材料一   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

——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光绪诏令(18986月——7月)

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政府诏书(190592日)

材料三   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

——孙中山


(1)指出材料一从哪些视角解释科举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政府关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评价科举制的视角。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看法
利玛窦(1552-1610
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
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
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漠(1711-1776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
(2)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1-12-04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我国就初步建立了考课官吏的制度。秦汉时,考课官吏重外官、轻内官,既有“郡国上计”,又有“六条”刺察,还没有形成以才、守、政、年为考核内容的完整规范。而继考课之后的赏罚,多取决于皇帝。考核权的行使,或由丞相,或由三公。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唐朝考课之法见于《唐六典》按唐制,任何人一经入仕,不论身份和地位,都须参加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尚书省考功司负责考核四品以下官吏,三品以上高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制按其不同职责来实际考核官吏治绩,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重在对官员品德操行的要求,“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

——摘编自宿志玉(唐代官吏考课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考课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考课制发展的原因。
2020-10-12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02年,宋徽宗诏令吏部制订相关规章对中央六部郎官治事数量、质量和效率进行考核。1103年,又诏令诸路知州、通判等“尽心经画财用,应付上供及本处支使”,并对课绩优等者“特加奖擢”。宋徽宗还设置了提举学事司,专门负责督办各路官学和考核州县学教授。同时,对路级官员实行“监司考课互申”法,规定每年将“诸路监司所定守令考课等第,令御史台重行审察,如有不当,重加黜责”。宋徽宗统治后期,迷恋道教,将“诱进道学”列为考核地方官的一项内容。尽管宋徽宗朝在官员考核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其用重奖重罚来激励地方官员的做法,导致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

——据丁建军《宋徽宗的官员考核述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组织部(以下简称中组部)颁布《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之后20余年,中组部又先后提出了“要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干部进行全面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干部考核方法”等考核原则。2005年《公务员法》颁行之后,中组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涉及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奖励、调任、职务任免与升降等。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丰富了地方官员考核的制度体系。

——据王文琦《试论法制视野下的地方官员考评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徽宗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徽宗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后考核官员的新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官员考核成效的主要因素。
2023-11-15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