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7791641
中外选官制度

材料一   唐自贞观讫开元,文章最盛,较艺者岁千余人,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亦不及百人。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定诗赋、经义取士,国初取士,大抵唐制。糊名制始于唐代,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宋史·选举志》说:“初,礼部贡举,设进士、明经、明法等科。”王安石谓:其明经、诸科欲行废罢,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科举与唐朝相比的变化,并对宋朝科举制度进行评述。

材料二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9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举制废除的背景及本质。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StanffordNorthcote)和杜维廉(CharlesTrevelan)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录用原则。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2022-12-03更新 | 2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变化情况

年份人数/人年份人数/人
18961319031300
18986119042400
190127419058000
190260819061200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开始。——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

材料三   1900年,中国100多位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随后,各省的留学生先后成立同乡会,组织反帝爱国活动。留日学生成立的“中国留学生会馆”,推动了留学生组织爱国团体的步伐。1903年,留日女学生成立“共爱会”,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发轫。

——摘编自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民初社会思潮》


(1)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历史影响。
2024-01-25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1884年)

材料二   今满洲政府之对于施行宪政、开设国会,无一毫之诚意……此虚伪之政治,必当去其根抵而一新之也。

——孙中山《在云高华华侨欢迎会的演说》(1911213日)

(1)材料一中“遗其体而求其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足恃”的表现。
(2)材料二中“虚伪之政治”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无诚意”的表现。
(3)针对“不足恃”“无诚意”,先进的中国人设计了怎样的救国方案?
2024-02-01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