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2164868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目的之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倚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

——摘编自李正财《罗马法和中国古代法律的比较》

材料二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古代罗马法是古典社会基于私有财产之上的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私有等重要原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枂《罗马法原论》


(1)根据材料一和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古代罗马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法呈现特点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古代法制建设共同的历史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8-01-21更新 | 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法”实质上是帝王权力的延伸。而西方法律文化体系的构造其公式可以表现为法—人——法,制定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来限制君权,同时,西之的价值取向总括起来可以说是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因此,在欧洲历史上屡屡可以看到卑下的资产者成为高贵的王公贵族的债权人,而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在中国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中国古代社会民众一直就是谈“法”色变,视讼事为畏途,避之不及。而西方的法律自始就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权利”和“正义”内容,其民事功能不可忽视。西方人认为“自然法”基于人类的自然状态而自生,无须人们制定。而在传统中国的法理观念中,“伦理”即“自然”,所以西方的法文化更注重一种顺应自然的核心,中国更注重“定分止争”的需要。

——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

材料二中国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促使了熟人社会的形成,依靠伦理道德或是风俗习惯就可以调整日常的行为规范,因而不会产生较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而在古希腊时期,在商品经济下人们因其对外贸易的发达形成了较强的权利意识。一个国家法律文化必然带有其民族性,并为人民认可而扎根于内心所形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与国之间的部分法律文化不易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趋势不可逆转,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而法律文化因其所产生依附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加之文化全球化加速了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中西方法律文化之间的碰撞不断。

——摘编自郭婧《浅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的差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法律文化之间发生碰撞的原因。
2023-11-10更新 | 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自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成为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受此影响,教育与轻视劳动人民的“旧时代”、剥削阶级垄断的“旧教育”相揖别。劳动、劳动人民、劳动教育成为“关键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另一方面充分联系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引导未升学的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当时主流的教育论述、讲话和研讨都指向劳动教育,并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学校课程学术性高于实用性,升学性先于就业性,国家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把“勤工俭学”作为教劳结合的手段,并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历来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3-10-29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