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 题号:2193887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这些通过科场考试精选出来的,富有较高文史知识素养的文臣,受到了宋政府的重用。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隋唐以后重科举取士,为中下层的寒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文人士大夫出身寒微,没有势家势力作为社会背景,故也没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实力,其荣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即使位极人臣,也不会对赵宋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官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相比有何不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武帝下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建立。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察举制有何新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为何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5-27更新 | 1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与行政的关系是由混淆到分离,并逐步独立。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独立性也越来越大。汉代,监察机构的监察范围主要限于中央官员和地方州郡长吏,且只能上奏或呈报丞相、州部长吏查处,无权自行处置。但是,到了明代,监察机关权力高度膨胀,无所不察、无人不纠。……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汉惠帝制定《御史巡察诸郡九条》,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专门监察法规。清代更加重视监察立法,光绪删定的《钦定台规》,是我国古代监察法中最系统的一部监察法规。……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或定期的巡按制。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西方国家行政监督体制最初是伴随着资产阶级为限制皇权而建立的新宪政体制——议会制开始的。利益集团的广泛存在本身就是对政府政策或行为的一种监督和制约。这些利益集团往往又和社会中存在的反对党或在野党紧密联系。各党派之间的相互攻讦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重要的监督方式。美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总统是靠不住的。”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表明,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相互监督、制衡的权力架构,首先就是针对总统而设的、防止总统成为皇帝的机制,这种分权机制对总统权力的制约能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西方各国历来都注重有关行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如美国的《涉外贿赂法》,德国的《联邦官员法》《纪律惩戒法》,英国的《防止贪污法》《文官守则》等。在西方,舆论监督作为监督的方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被称为“政府第四部门”的新闻媒体。许多西方国家在建立了有形的监督网络后,又在行政人员的内心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道德防线,加强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西方行政监督体制的特点。
2024-04-04更新 | 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启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2017-07-13更新 | 1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