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174821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四时俱备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③月色入
④相与步中庭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下面各项中对《答谢中书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憾。
(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 _____的思想感情。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獬,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绣惊骇,谓是山贼,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①武:半步。②嘄(jiào):呼减。③苍头:奴仆。④火燎:火炬。⑤靿(wēng)刀:插在靴简里的短刀。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1.下列各组加点字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多助之
B.                 欲界之仙都
C.奔而               负势竞
D.知为灵运            至霸上棘门军
2.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括号中分别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并简述理由。
余接声应,①(     )奔而上,②(     )扶掖下之。
备选项:A.我       B.奴仆和山僧
3.苏轼和张岱两人各自回忆上述赏月之事,分别会露出怎样的表情?请选择并阐释理由。
表情:A.[偷笑]       B.[流泪] C. [憨笑] D.其他
4.张岱可以称为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张岱,晚明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2022-11-24更新 | 1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甲】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     络绎不    哀转久     悬崖
B.月色入     夜不闭     安家落     家喻
C.不以     奋笔     手快     大声
D.于中庭     邯郸学     昂首阔     履蹒珊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理解:从此句中可知,三峡周围山峰耸立,高大连绵,因此身在其中是完全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乙】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理解:句中“绝”“怪”“悬”“飞”等词语突出了三峡春季时山、树、水的特点,“清”“荣”“峻”“茂”等词语突出了冬季时山、树、水的特点
【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
3.阅读两篇课内短文及下面一则课外短文,在后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淳淳,风冷冷,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取材于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①【导和纳粹】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②【蠲(juān)烦析酲(chéng)】消除烦恼,头脑清醒,③【狎(xiá)】亲呢,亲近。④【矧(shěn)】况且。
自然景物,往往能触发人的万千思绪。三峡的林寒猿啸引发了渔____;承天寺的月夜触发了苏轼____”的感慨;冷泉亭的自然风光令人____。(提示:①③用自己的话填空,②用原文填空)
2022-11-04更新 | 2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启:仆四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疗。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相与步于中庭(      ) (2)用言而效(      )
2.给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B.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C.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D.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4.对【甲】【乙】两文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划线句体现了作者夜晚与好友漫步中庭,但仍无法排遣内心的愁苦。
B.乙文划线句苏轼对自己被贬黄州,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无奈一笑。
C.甲文划线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月色澄澈透明的特点。
D.乙文划线句抒发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坚守,具有旷达乐观胸怀。
2024-04-2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