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7 道试题
1 . 如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二者所起的相同作用是(     

A.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风格B.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D.适应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围绕这一主题,某校同学对长城进行研究。
任务探究一【长城修筑和长城作用】
时代

史料内容

摘自文献



战国

“赵武灵王变俗,穿胡服,习骑别,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

代阴山下,至高朗为塞。”

《史记》

秦朝“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表万馀里。”

《史记》



秦朝

(秦)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但是对保护北部边疆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也起了积极作用。
晁福林主编《中国
古代史》(上)
任务探究二【长城精神和长城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有采国歌的发展历程:

历史时期

主要由料

文献来源

近代后期《义勇军进行曲》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电影《风云儿女》 的主题曲,由田汉作词、轰耳作曲。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   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词句伴着雄壮激昂的旋律,唱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强烈心声,激励着中华儿女挺起脊梁、众志成
城,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


均摘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草案)》的说明
——2017年6月22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 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
1949年9月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决定,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
歌。
2017年6月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任务探究三【长城保护和长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1)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修筑长城的条件和历史作用。
(2)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长城”蕴含的价值。概述《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长城地保护和研究的价值。
7日内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七年级同学准备开办历史人物故事分享会,小陈同学收集的材料中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创新制,百代皆行”“车同轨、书同文”等内容。据此判断,他要讲述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玄宗D.宋太祖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4 . 我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材料二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材料三   较之于历代,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最为积极。特别是西北战事结束后,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思路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超越了长久以来“羁縻为治”的间接管理政策,转而派遣官员、驻扎军队、整顿地方,积极主动治理边疆。更为有力的治边政策,使边疆出现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

——摘编自保尔《谈清朝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及导致汉代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对中国边疆治理的重要贡献。(不要照抄材料)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二模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5 . 简牍之上记春秋,华夏承袭两千年。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湖南重大考古发现能佐证这一史实的是(     
A.四羊方尊B.T型帛画C.里耶秦简D.走马楼吴简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按照秦朝规定,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政绩,县也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对其下属进行考核。这反映出秦朝(     
A.国土疆域狭小B.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C.皇帝权力巨大D.郡县各项事务都受制于中央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7 .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精神印记·文字相伴】

材料一   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什么朝代?秦朝统一使用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的统一有何意义?

材料二   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

(2)材料二说这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郑和船队先后拜访了亚洲和非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沿岸。郑和船队虽然规模巨大,但没有恃强凌弱,而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将文教礼仪等中华文明、绘画雕刻等技能技术传播到海外,也将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摘编自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8 .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耕细作】

材料一

【巩固统一】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对外贸易】

材料三“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摘编自汉武帝《西极天马歌》

【交流发展】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编自沈约《宋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制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的时期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朝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时期到达“西极”的人物以及开辟的交通要道的名称。分析开辟这条交通要道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请同学们结合你家乡的实际情况,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考模拟历史试题(一)
9 . 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可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战国时期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B.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
C.两图都反映出中央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D.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
7日内更新 | 9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10 . 秦朝统一后推行户籍制度,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迁移须经官府批准后登记。还令百姓申报土地面积,作为收租的依据。这些措施的实施(     
A.标志着皇帝制的建立B.强化了对民众的控制
C.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说明郡县制的建立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