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2 道试题
1 . 农业发展见证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这一政策的实施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还分得大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普遍添置了新农具,改善和扩大了自己的经营。1949年到1952年的农业迅速发展,全国农业产值1952年比1949年增长了48.5%

农民分到了劳动生产工具

(1)指出材料一中“这一政策”的名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政策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在资源极度稀缺的背景下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1959年,在以农机化为核心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机化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方师乐、黄祖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说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的社论,其中写道“只要像南海县那样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地的潜力,发挥集体和社员的积极性,每个地方都可以在现有水平上有较快的发展。南海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状况可用一个‘活’字来概括。无论是社员、干部,务农还是务工,搞养殖还是搞种植,各条战线协同一致……无论是国营企业、集体经济还是社员家庭副业,到处充满生机……解开了农民的手脚,农村经济很快由死变活,生财之道越多,农民生活越富。”

(3)依据材料三判断这一报道应该发生在     。(写序号)并说明判断理由。
①20世纪50年代末,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②20世纪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24-05-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诊断历史试卷
2 .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简述上述三幅图片所反映史实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解放区农民还没获得土地。

人民公社制度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内容

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分田包干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

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根据材料二,对比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点?

材料三

山西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1979年,省委批准太钢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98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太原市作为山西省城市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1984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选择50个国营企业试行厂长负责制。赋予城市集体企业完全的自主权和更大的灵活性
1987年,中美合资兴建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94年,山西汾酒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60年大事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山西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


1979

1989

1999

2008

钢材

2497

4850

12110

54188

水泥

7300

21829

57300

140000

粮食

33211

40754

50838

52870

棉花

220.7

378.8

382.9

749.2

国内大宗商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4)材料四中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024-05-0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15万吨。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开工,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至1957,全国钢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万多个工业项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

——摘编自齐鹏飞、杨凤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1)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二       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另一种是……。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这一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另一种”政策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


(3)据材料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出现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图一、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二会议在政治方面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
4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1953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很快发展起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互助合作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出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别下滑的原因。

材料三: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打破经济体制上的“僵化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材料四:北冰洋食品公司的前身是1936年的北平制冰厂。1956年与8家私营汽水厂、43家小食品厂合并,成立了有冷食、饮料的国有企业,更名为地方国营北京市食品厂。1985年,该厂重新改制,成立了北冰洋食品公司,并同外商合作分别成立了4家合资公司。1985至1988年是企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北冰洋公司年产值超过了1亿元,利润达到1300多万元,主要生产饮料、罐头、冷食。其中“长城”牌罐头分别销往香港、东南亚、中东、日本和东欧近30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1000万美元。

——摘编自张景云《北京老字号“北冰洋”如何重新唤起消费者的热情》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北冰洋”品牌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08-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自筹备至成立以来,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指引中国不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目标,把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一党执政与多党协商结合起来,首创人民政协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导入外来党治模式,吸取国民党党治模式变异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之后所进行的政治创新。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哪些准备?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以上宪法通过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次会议上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是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3)中共八大提出的任务是什么?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表现及70年代取得的科技成就。

材料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4)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国内背景?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联系所学知识,说明这两次会议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
2022-09-2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11月)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原本缩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十年“文革”,也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此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其基础和源头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习近平


(1)材料一中“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社会性质的这一改变,是哪一事件作用的结果?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这次会议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022-09-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长期战斗并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   随着长征中红军作战的不断失利,许多干部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的怀疑和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在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酝酿着要求纠正错误。毛泽东向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导上的错误……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摘编自《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革命要在农村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2)材料二中的“会议”指的是哪一次会议?根据材料二,概括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的“中心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策?这次会议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有什么作用?并根据材料三,指出“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2022-05-3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溱州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规范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摘自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认为党的中心工作应该是什么?这一认识是从哪一历史事件的教训中获得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这一崭新的试验”是指什么?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材料所述史实出现的共同国内背景。
2021-08-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共十九大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图一人民公社食堂 图二肥猪赛大象 图三狂热的红卫兵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原本缩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十年“文革”,也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胜利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1952年到1957年公私经济比例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所有制成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失误。
(4)据材料四,简要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2022-04-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2019-08-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观音片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