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29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1 . 本展区内陈设了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文资料,小文发现《活版》一文也在其中,请你帮她记录整理。
【甲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乙文】

若遇天景曀霾,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辨所向。指南车法,世不传。鱼法,用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尾数分,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向午也。

(选自《武经总要》,有删减)

【注释】①曀霾(yì   mái):阴霾。②铁钤(qián):指菱角状的尖锐铁器。③子位:正北方。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④分:计量单位。
1.请你解释加线词的含义。
(1)蜡和纸灰之类(           ) (2)不沾污(          ) (3)炭中(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用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将下面指南鱼的制作步骤补充完整。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时秋潦,涛濑涨恶。萧铣以李靖未能下,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是震雷不及塞耳,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李孝恭从之。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大惧,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不若且驻南岸,缓之一日,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潦:同“涝”,雨多。②涛濑:波涛急流。③萧铣: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④李靖:隋末唐初名将。⑤下:攻打,攻克。此处指渡水作战。⑥营农:经营农事,即做农活。⑦蔑: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敢也:________       (2)小未孚:________
(3)若水傅垒:________   (4)李孝恭之: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入见                              当立者公子扶苏
B.战长勺                           躬耕南阳
C.萧铣李靖未能下             
D.我乘其懈而击                 操蛇神闻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闻唐兵至,大惧,乃悉见兵出拒战。
4.曹刿和李靖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吉首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3 .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言家事》)

[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赢:充盈。⑤卒: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             衣食B.险躁则不能             不别
C.夫君子        若臣死D.俭养德                         负陛下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非澹泊/无以明志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C.成都有桑/八百株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分别从学习、修身、惜时三个方面教导儿子,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B.甲文采用对比论证,将“静”和“躁”对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论证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乙文诸葛亮向刘禅陈述自己淡泊名利、清廉的一生,表明了自己绝不辜负蜀国的忠心。语言简洁明了,感情真挚。
D.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是议论,阐述了作者“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乙文是记叙,叙述自己清廉的一生。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5.从甲、乙两文来看,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那些方面?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6.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写出一个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梭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裤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教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节选自《能改斋漫录》)

【注】①微时:未显达之时。②固:固然。③及:推及。④果:如果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不物喜课内迁移法:以中有足乐者
(2)尝灵祠求祷查阅字典法:①到……去;②学问达到高深的境界;③拜访。

(填序号)
(3)为良医成语迁移法:如愿以偿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甲文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请从句式或音韵的角度简要分析。
4.范仲淹一生都在践行甲文中的政治理想,这一理想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实验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5 .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䑸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䑸:舰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                    布衣:_________________
(2)三臣于草庐之中              顾:___________________
(3)终不为妻子                    计:___________________
(4)公既自众寡不敌而援绝             度: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 夫 受 国 恩 有 急 死 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4.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余一小舟       (      )       (2)雾凇沆砀       (      )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4)之者谁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何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朝暮也。D.属予作文以记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7 .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乙】

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适有中人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王下,不知其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凡:总共。②适:恰好。③中人:宦官。④素:向来。⑤无乃:莫非,恐怕是。⑥卑:地势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十余岁_____________                                 
(2)非木柿_____________
(3)近岁延永宁关大河岸_____________             
(4)亦取数茎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岂能暴涨携之去                    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B.地卑气湿宜竹邪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C.为顺流下矣                           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D.其反激                            又非本土所有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B.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C.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D.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甲文中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在寻求河中石兽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得出让人叹服的推断:“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乙文中沈括根据竹笋化石推测出延州远古时代的地貌及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句子填空)。这两篇文章均启发我们:我们探究事务的道理、规律时,应当______________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同祥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三章》

【乙】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岂不大丈夫哉__________          (2)威武不能_________
(3)臣___________                      (4)武父子功德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4.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今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限时作业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公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注释】①领浙西:指范仲淹晚年以前执政为杭州知州。②募民存饷:指募灾民服役,以使服役者有饭吃。饷,给……以饭食。③敖:通“廒”,粮仓。④监司:宋代各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长平仓等,总称为监司。
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士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天子                                 且:________________
(2)将军亚夫持兵                    揖:________________
(3)无虑数万人                           日:________________
(4)岁,两浙唯杭州晏然             是: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4.结合甲文的内容,简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5.说说乙文中的范文正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使杭州秩序安定,民众没有逃荒外流的。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陋室铭》,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斯是陋室”的“陋”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B.孤寡闻C.因就简D.穷街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多么的简陋啊?”运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所居之室过于简陋的强烈不满。
B.“有多么的简陋啊?”运用设问句,隐含着作者对所处之境过于冷清的悲凉之感。
C.“有什么简陋的呢?”运用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对所居陋室不觉简陋的高洁情操。
D.“有什么简陋的呢?”运用设问句,透露出作者对所处之境过于简陋的无奈之感。
3.根据《陋室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取材于《刘禹锡集》)

材料二

何陋轩记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人皆以予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以为也。

②始予至,就石穴而居之。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取材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注:①[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②[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③[信]通“伸”,伸张。④[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材料二中作者为居所取名“何陋”除“以信孔子之言”这一原因外,还有________、室内陈设雅致、_______。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处于被贬的人生境遇中,但都抱有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今日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