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土壤储存的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cm的底土放置在0~15cm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西兰某牧场“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是( )
A.植被吸收增多B.土质更加疏松C.有机质积累增多D.淋溶作用较强
2.该牧场实施“倒置耕作”的最佳周期为(     
A.10年B.15年C.20年D.25年
3.该牧场推行“倒置耕作”有利于(     
①降低生产成本②减轻土壤侵蚀③减排温室气体④抑制杂草生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2-08-13更新 | 965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5月自主检测(三模)地理试题
2 . 读某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画,回答下列各题。

(1)这幅宣传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3)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2点)
2022-02-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3 . 碳达峰是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碳净零排放(如下图)。在2020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我国再次承诺将采取有力措施,2030要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能够吸收碳的自然过程是(     
A.岩石圈的沉积过程B.大气圈的受热过程
C.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D.地下煤层的自燃过程
2.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B.使用脱硫煤,增加污水处理效率
C.加大植树造林,利用生物固碳D.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

4 . 土壤储存的碳是植物的三倍多,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厘放置在0〜15厘米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当表层土壤有机碳不再增加时,可以实施下一轮“倒置耕作”。“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适宜为(     
A.5年B.10年C.15年D.20年
2.“倒置耕作”会(     
A.促进杂草生长B.减轻土壤侵蚀C.减排温室气体D.增加病虫危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图示意我国北方的某地新型“阳光居室”。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2021-12-11更新 | 329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平度市,城阳区,黄岛区)四区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2017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统计。


材料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推动绿色生产与生活,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中国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英法等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并计划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1)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
(2)请你为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3)说明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2021-11-03更新 | 431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造林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温度变化主导而表现为降温。森林的反照率(反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总辐射的比值)通常低于草地和农田,造林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但相较于草地和农田,森林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和表面粗糙度,并且森林生理活动消耗的水分更高,因此,造林可促进蒸散发(地面上植物的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致使地表温度降低。下图(a)示意黄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节对白天和晚上地表温度的影响,(b)示意黄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节对反照率和蒸散发的影响。


(1)说出黄土高原造林区域地表温度表现为降温的依据。
(2)黄土高原的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周期变化,整体上,春季和夏季的降温程度较大。分析造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降温程度较大的原因。
(3)从气温的角度,分析森林恢复对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意义。
2021-10-12更新 | 65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市级抽考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雅丹地貌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近年来,由于青海大柴旦地区的河流改道,该地的雅丹地貌被河湖水包围,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雅丹奇观,水上雅丹土丘一般高10-25米,最高可达50米。



(1)分析大柴旦地区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有专家预测,大柴旦水上雅丹奇观在未来几十年间很可能会消失,请推测其自然原因。
(3)为了防止水上雅丹奇观消失,试说明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9 . 2021年6月末以来,伴随着千年一遇的“热穹顶”袭击北美西北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多个区域,都遭遇了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很多地方更是高温直接飙升到将近50摄氏度。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加拿大数百人死亡,而且死亡人数仍然不断攀升。据材料和热穹顶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分析“热穹顶”现象导致极端高温天气形成的成因(     
A.高空中热空气不断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不断积聚和吸收地面辐射而快速升温
B.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大气的保温效果明显
C.冷热空气间形成隔热层,罩住热空气,使得热空气在隔热罩下不断集聚,热量难以消散
D.热高气压在区域上空停滞不动,不断排斥冷空气,压缩并吸收低空热空气,使气温越升越高
2.针对北美国家经历的高温天气及其影响,人类应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     
A.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避难场所
B.提升各国的供电系统负荷,优化电力调配机制
C.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D.加强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人类抵御高温天气能力
10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达峰是指某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然后开始平缓波动,再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产业调整等措施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目的。碳达峰是基础,碳中和则是低碳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个地区何时达到碳排放峰值,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增速超过4%时,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增加。1991年,英国最早实现碳达峰。图1示意1984年英国产业结构。

北京市是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市,2020年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北京市提出了2022年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北京市联合河北省政府形成合力,如北京、张家口计划分别造林69万亩、50万亩,并形成电力(光电、风电)交易机制,场馆的建设绿色低碳,北京冬奥会将力争实现碳中和。图2示意北京市碳排放趋势预测,下表示意碳达峰时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北京与发达国家)。

表碳达峰时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北京与发达国家)

主要指标城镇化水平
(工业化后期)
经济
增速
人均GDP
(单位:美元)
第三产
业占比
人口总数
发达国家>75%<3%>2万>65%达峰之后不再增加

2016年86.5%6.7%1.7万80.3%2172.9万
2020年87%6.5%2.1万85%2300万
(1)推测英国最早实现碳达峰的原因。
(2)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市2020年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
(3)北京冬奥会力争实现碳中和,请为其绿色办奥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