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如下图所示,某同学利用Na2SO3和浓H2SO4制取SO2并探究其性质。

(1)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该实验现象说明SO2具有___________性。
(3)能验证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4)装置E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
(5)探究H2SO3的酸性强于HClO,该同学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达成实验目的。
A. 小苏打溶液B. 品红溶液C. 酸性KMnO4溶液D. 漂白粉溶液
装置的连接顺序为纯净SO2___________(选填字母); 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 . 近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1)查阅资料知,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和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甲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A、B两步实验。   

【实验现象】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①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丙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②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装置中的浓高锰酸钾溶液也可以替换为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A.足量I2的淀粉溶液B.足量饱和溶液
C.足量溶液D.足量溴水
3 . 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室用装置甲制备氨气

A.实验室用装置甲制备氨气
B.用装置乙除去Cl2中混有的少量HCl
C.用装置丙验证SO2的还原性
D.用装置丁制取Fe(OH)2
4 . I.利用下图装置制备,并研究的性质。

(1)A装置利用亚硫酸钠和硫酸反应制备,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填写下表
B中棉花的位置
所蘸试剂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淀粉和碘水混合液氢硫酸
现象______褪色浅黄色
体现的性质___________

(3)和氯气按照体积比通入水中,溶液的漂白性_______(填“增强”“减弱”“不变”)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II.“以废治废”是基于“绿色化学”观念治理污染的思路。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为)吸收烟气中的,得到亚硫酸钠(Na2SO3)粗品。其流程如下:

(4)上述流程中,加入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亚硫酸钠粗品中含有少量,原因是_______
2021-09-04更新 | 403次组卷 | 2卷引用:4.2.1 含硫物质间的转化-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课后培优练(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写出此实验中制备SO2化学方程式___
(2)C中的现象是___,此实验证明SO2___气体。
(3)D中的反应现象证明SO2___性;F中的现象是___,G中SO2与碘水反应的方程式:___
(4)H中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2020-04-28更新 | 1131次组卷 | 3卷引用: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
6 . 工业上常通过高温分解FeSO4的方法制备Fe2O3,其化学方程式为:2FeSO4Fe2O3+SO2↑+SO3↑。为检验FeSO4高温分解的产物,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FeSO4高温分解得到的固体,加一定量稀盐酸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以检验Fe3是否存在。
②将FeSO4高温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以检验产生的气体中是否含有SO2、SO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KSCN溶液与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2)操作②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
(3)操作②中最后要将通过品红溶液的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的原因是__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2020-02-14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跟进作业 (第三课时)
7 .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室用装置制备。某同学在实验时发现打开的分液漏斗活塞后,漏斗中的液体未流下,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装置中所用的试剂是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①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
②停止通气后,再对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
(4)装置的作用是______,写出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8 . 某实验小组为了证明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
(2)利用图中A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备S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中现象是:B__;D___。据此,说明SO2的漂白特点是_____
(4)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
(5)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同时通入水中,所得水溶液没有漂白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要检验此时溶液中生成的负一价阴离子,方法是_____(要求答出具体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
9 . 二氧化硫是硫的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探究二氧化硫的制取和性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工业上用黄铁矿(FeS2,其中S元素为-1价)在高温下和氧气反应制备SO2:4FeS2+11O22Fe2O3+8SO2。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填元素符号)。当该反应转移5.50mol电子时,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L。
(2)①实验室可用70%的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如果能控制反应速度,下图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写字母)。

②若用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3.36L(标准状况)二氧化硫,如果已有25.2%亚硫酸钠(质量分数)被氧化成硫酸钠,则至少需称取该亚硫酸钠______g(保留一位小数)。
(3)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用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①能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②为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充分反应后,取试管b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Ⅰ:向第一份溶液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上述方案中合理的是______(填“Ⅰ”、“Ⅱ”或“Ⅲ”);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019-01-30更新 | 1231次组卷 | 3卷引用:5.1.1 硫与二氧化硫(练好题)(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新教材新理念新设计同步课堂(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
10 .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室用装置A制备SO2,某同学在实验时发现打开A的分液漏斗活塞后,漏斗中液体未流下,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E制备Cl2,其反应化学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①指出该反应中在反应中HCl(浓)所表现出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把(2)中的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__________的现象(填选项,下同。
A.品红都褪色                                          B.品红都不褪色
C.试管B 中品红褪色D 中不褪色             D.试管D 中品红褪色B 中不褪色
②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又分别为__________
A.无色   红色            B.无色   无色       C.红色     红色                 D.红色   无色
(4)C 烧杯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SO2 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他们将制得的SO2和Cl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发现褪色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请你分析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