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氧化还原反应可拆分为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某小组同学从“半反应”的角度探究反应规律。
(1)已知:的转化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生。
①该转化的还原半反应是,则相应的氧化半反应是___________
②分析上述还原半反应可知:增大可促进得到电子,使其___________性增强,进而与发生反应。
(2)探究与浓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①有同学认为与浓盐酸不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其依据是___________
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硫酸与浓盐酸中接近】。
装置序号试管内药品现象
浓盐酸24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
粉+硫酸24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
粉+浓盐酸24小时后气球变鼓
②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③a.丙中气球变鼓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___气体(填化学式)。
b.经检测,丙中反应后溶液中存在。从物质性质角度分析丙中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
(3)探究以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产生电流,左侧电极表面有析出。
①该装置中左侧电极作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写出该装置右侧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

对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的反应类型进行分析,发现两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而总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仅由以下实验用品能否设计成原电池__________
片、浓溶液、蒸馏水、烧杯、盐桥、导线、电流表(选做下列a或b,若两个都作答,按a计分)

a.若能,在右装置图中填写烧杯中的试剂,并标出电子的移动方向
b.若不能,说明原因。
2024-04-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2 . 探究与水的反应,实验如图:(已知:)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⑤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①、④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C.②、⑤中的作用相同,产生气体的量也相同
D.通过③能说明BaO2不溶于盐酸
2024-03-02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3 . 磺酰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实验室可利用在活性炭作用下反应制取少量,该反应放热,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省略)。已知的熔点为,沸点为,遇水能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并产生白雾。
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则下列试剂组合中合适的是___________。
A.的硫酸和B.的硝酸和固体
C.的硫酸和固体D.的硫酸和固体

(2)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仪器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和止水夹k,此时装置戊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遇水发生反应生成两种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若反应中消耗的氯气体积为(标准状况下),最后经过分离提纯得到纯净的磺酰氯,则磺酰氯的产率为___________(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
(6)已知酸性,借助该酸性排序,使用以下装置设计实验证明的酸性强于,其连接顺序应为___________;能证明的酸性强于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4 . 化合物(YW4)2X2Z4·W2Z为无色柱状晶体,受热易分解,已知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和为22,X、Y、Z为同一周期相邻元素。可利用下图装置检验该化合物分解出的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产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YW4)2X2Z4的物质类别为正盐
B.装置B中盛装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
C.反应开始前通入Y2,可以避免装置中的空气干扰产物的检验
D.装置中两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证明分解产物中含有两种由X、Z组成的物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条件下氯气与二价锰化合物的反应。资料i.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成(棕黑色)、(绿色)、(紫色);ⅱ.浓碱条件下,可被还原为;ⅲ.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序号物质aC中实验现象
通入通入
I得到无色溶液产生棕黑色沉淀,且放置后不发生变化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1)B中试剂是___________
(2)通前,Ⅱ、Ⅲ中沉淀由白色变为棕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I、Ⅱ通后的实验现象,对于二价锰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是___________
(4)根据资料ⅱ,Ⅲ中应得到绿色溶液,实验中得到紫色溶液,分析现象与资料不符的原因:
原因一:可能是通入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原因二:可能是氧化剂过量氧化剂将氧化为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________。但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碱性变化很小。
②取Ⅲ中放置后的悬浊液,加入溶液,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且绿色缓慢加深。溶液紫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________(填化学式)氧化,可证明Ⅲ中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③取Ⅲ中放置后的悬浊液,加入水,溶液紫色缓慢加深,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
6 . 某学习小组将酚酞试液滴入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迅速褪色,为探究原因,查阅资料后做了分析和实验。
【查阅资料】
①Na2O2与水反应先生成H2O2,然后H2O2分解;
②H2O2类似于二元弱酸,,且具有强氧化性;
③酚酞在的溶液中变为无色。

(1)探究一:褪色原因
【提出猜想】
假设一:反应产生的O2将酚酞氧化;
假设二:反应产生的H2O2将酚酞氧化;
假设三:NaOH溶液浓度过高导致酚酞试液褪色。
实验如下表,请填写空白:
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在5mLpH=10的NaOH溶液中滴加5滴酚酞试液,再通入足量O2溶液变红后不褪色假设一:_____
在5mLpH=10的NaOH溶液中滴加5滴酚酞试液,再滴加1mL3%的H2O2溶液______假设二:成立
在5mL的NaOH溶液中滴加5滴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假设三:成立

【提出猜想】
(2)针对假设二,有同学提出还应补充实验才能证明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 H2O2,则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
(3)探究二:H2O2的性质及应用
①H2O2的酸性
用化学用语表示H2O2显酸性的原因______
②H2O2的还原性
某实验用量筒量取浓H2O2溶液配制溶液,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有______。现用酸性KMnO4液滴定所配H2O2溶液,取25.00mL H2O2溶液于锥形瓶中,完成三次实验平均消耗KMnO4标准溶液22.50m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标定的H2O2溶液浓度为______
③若滴定时出现以下情况,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
A.装入标准酸性KMnO4溶液时,未润洗滴定管
B.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出现颜色变化就立即停止滴定
C.滴定前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记录标准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2024-01-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监测化学试题
7 . 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和NaClO,并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已知:温度会影响与碱反应氧化产物的价态。
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装置中添加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写出b中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装置c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反应结束后,取出b中试管,经蒸发浓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量冷水洗涤,干燥,得到晶体。
(5)设计实验探究和NaClO氧化性强弱。实验方案如下,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现象
___________于1号试管中,滴加5滴溶液,振荡。无明显变化
溶液于2号试管中,___________,振荡。出现红褐色沉淀
因此,的氧化能力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NaClO的氧化能力。
(6)是一种新型含氯消毒剂,已经开始在自来水消毒领域使用。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①请在答题卡上用单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②“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的氧化能力(消毒过程中,物质所得电子数相等,认为氧化能力相等)。的有效氯含量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024-01-26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8 . 实验小组对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1)用pH计测定1.0溶液约为4.6,分析NH4Cl溶液呈酸性的原因______(用化学用语表示)。
(2)探究镁与NH4Cl溶液的反应:实验Ⅰ、Ⅱ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g,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5mL蒸馏水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5mL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①实验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经检验实验Ⅱ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和H2的混合气体,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NH3的原因______
③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④针对实验Ⅱ比实验Ⅰ反应剧烈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l:NH4Cl溶液中的H+溶解了Mg(OH)2
假设2:NH4Cl溶液中的溶解了Mg(OH)2
为证明假设的合理性.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对比实验:

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取2根覆盖了Mg(OH)2的Mg条,分别同时放入相同体积相同pH的盐酸和饱和NH4Cl溶液中。饱和NH4Cl溶液中反应更剧烈。

向饱和NH4Cl溶液中滴加浓氨水,使溶液呈中性或略显碱性,再放入覆盖了Mg(OH)2的镁条。剧烈反应,但是比实验Ⅲ饱和NH4Cl溶液略慢,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实验结论是______
(3)甲同学通过深入思考,认为Mg与NH4Cl溶液反应剧烈.可能还与有关.并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他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证据为______
(4)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9 . 某学习小组对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利用如图装置完成制取氮氧化物的反应。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装置B中液面上方为无色气体,C中液面上方为红棕色气体。
①为排尽整套装置内的空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_______(填化学式),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
②C中液面上方为红棕色气体,其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学习小组在做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时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实验Ⅰ中蓝色溶液A遇铜片立即产生气泡,而相同条件下实验Ⅱ中硝酸遇铜片短时间内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才有少量气泡产生。实验操作如下:

实验Ⅰ:

实验Ⅱ:

分析蓝色溶液A的成分后,学习小组探究蓝色溶液A与铜片能够立即发生反应的原因。
①假设1:___________(填化学式)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实验验证:向硝酸中加入少量硝酸铜固体,溶液呈蓝色,放入铜片,无明显变化。
结论:假设1不成立。
②假设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向A中鼓入数分钟得溶液C,相同条件下,铜片与A、C溶液的反应速率:______(填“”“”“”)。实验证明假设2成立。
③经检验,蓝色溶液A中还含有少量亚硝酸
设计实验证明也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操作和预期的现象是:___________。向含有铜片的溶液B中___________
实验总结:对铜与硝酸的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4)请推测与浓硝酸反应中参与的可能的催化过程:
   ___________
2024-01-22更新 | 56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10 . 某研究小组探究酸碱性对反应的影响。
资料:为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酸。
Ⅰ.无外加酸碱时,实验如下。
实验ⅰ
实验ⅱ
(1)根据_____,可证实实验ⅰ中红褐色液体为胶体。
(2)已知黄褐色沉淀中有,还可能存在,设计实验证实_____。(填操作和现象)
(3)结合化学用语,解释无外加酸碱时反应结束后降低的原因_____
Ⅱ.外加酸碱条件下,实验如下。
实验编号实验操作现象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再滴加溶液液体变为红褐色,立即产生大量气体,有液体喷出试管,最终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再滴加溶液溶液呈黄色,有少量气泡产生,静置无沉淀产生

(4)根据实验ⅲ,推测立即产生大量气体的原因。
猜想一:催化分解。
猜想二:_____
设计实验_____,证实猜想一不是立即产生大量气体的主要原因。
(5)是产生氧气的主要微粒。请结合反应机理分析酸性条件下产生气体少的原因_____
主要反应机理:
(的水解)
注:代表的化合价为+3
(6)已知体系在废水净化中,具有一般化学氧化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是由于有强氧化性,根据以上实验探究,配制该体系最好控制在_____条件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