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34 道试题
1 . 漂白粉与硫酸溶液反应可制取氯气,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氯气并验证其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B装置中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其原因是淀粉被氧化
C.取C装置中的溶液,滴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已被氧化
D.D装置溶液变黄色,证明还原性:
2 . 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根据设计要求回答:
(1)盛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3)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_______,②显示气流速度,③均匀混合气体;
(4)在C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发现硬质玻璃管内壁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写出置换出黑色小颗粒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D装置的石棉浸有KI—淀粉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反应现象是_______
(6)E装置除生成盐酸外,还最多可能含有三种液态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
3 . 运用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工业生产或研究物质的性质。
(1)如图所示,运用电化学原理可生产硫酸,总反应为2SO2+O2+2H2O=2H2SO4。其中质子交换膜将该原电池分隔成氧化反应室和还原反应室,能阻止气体通过而允许H+通过。

①电池的负极是____。(填“电极a”或“电极b”)
②H+通过质子交换膜时的移动方向是____
a.从左向右            b.从右向左
③通入O2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
(2)某学习小组利用原电池探究浓硝酸或稀硝酸与铁的反应。
实验现象
Ⅰ中: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Ⅱ中:连接导线,一段时间后Fe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而后停止;Cu表面始终产生红棕色气泡
①取少量Ⅰ中溶液,加入KSCN溶液,____(填现象),说明产生了Fe3+;Ⅰ中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②Ⅱ中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说明浓硝酸具有____性。
2022-04-01更新 | 7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4 .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SO2和Cl2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A制取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为验证SO2和Cl2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又继续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认为若SO2和Cl2反应,生成了Cl-,只要检验到生成的Cl-即可,甲取适量B中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__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认为应该在装置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然后再按甲同学的方法实验即可得到正确结论。洗气瓶中盛有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④丙同学取溶液X于试管中,加入少量反应后B中的溶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得出正确结论: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可以发生反应。溶液X是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 BaCl2溶液 b. Ba(OH)2溶液            c. 氯水                 d. 石蕊溶液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ClO2与Cl2的氧化性相近,在自来水消毒和果蔬保鲜等方面应用广泛。某兴趣小组通过图1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制备、吸收、释放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1)仪器D的名称是____。安装F中导管时,应选用图2中的_____
(2)打开B的活塞,A中发生反应: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为使ClO2在D中被稳定剂充分吸收,滴加稀盐酸的速度宜____(填“快”或“慢”)。
(3)关闭B的活塞,ClO2在D中被稳定剂完全吸收生成NaClO2,此时F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则装置C的作用是_____
(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NaClO2可发生反应生成NaCl并释放出ClO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在ClO2释放实验中,打开E的活塞,D中发生反应,则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5)已吸收ClO2气体的稳定剂Ⅰ和稳定剂Ⅱ,加酸后释放Cl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若将其用于水果保鲜,你认为效果较好的稳定剂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2019-01-30更新 | 4463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2
6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探究反应的情况,提出假设并进行相关实验。
Ⅰ.从理论上分析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于是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氧化
假设2:氧化
(1)甲同学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试管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待试管B中充满红棕色气体,关闭旋塞a和b;取下试管B,向其中加入适量粉末,塞上塞子,轻轻振荡试管内粉末,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再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进试管内,木条复燃。
结论:甲同学认为假设2正确。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存在缺陷,为达到实验目的,在A、B之间应增加一个装置,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乙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重复了甲同学的实验操作,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得出结论:假设Ⅰ正确。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Ⅱ.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还认为易与发生反应,应该更易被氧化。查阅资料:;酸性条件下,能与反应生成
(3)丙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探究的反应。

①在反应前,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
②B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b.有红棕色气泡产生
c.有无色气泡产生
③C、E中所盛装的试剂不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无水硫酸铜       b.无水氯化钙       c.碱石灰       d.生石灰
④充分反应后,检验D装置中产物的方法是:取D装置中产物少许,___________,则产物是
7 . 某小组探究溶液对氯水漂白性的影响,装置如下图所示。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B中试剂是_______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D中溶液的作用_______
(4)取C中氯水,进行实验:向溶液a中加入氯水。
序号溶液a现象
1滴品红几秒后品红褪色
1滴品红溶液几分钟后品红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Ⅱ中品红褪色慢,推测可能发生了,导致Ⅱ中减少。分析沉淀中含,探究如下:将沉淀滤出、洗涤。向沉淀中加入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
①说明具有_______性。
②产生黄绿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③实验发现,沉淀经几次洗涤后,加入盐酸,不再产生黄绿色气体。
(5)Ⅱ中溶液仍具有漂白性,可能是所加溶液不足量。
①取Ⅱ中上层清液,_______,证实所加溶液过量。
②Ⅱ中溶液仍具有漂白性的原因是_______
(6)进一步证实Ⅱ中所得沉淀中含:向沉淀中加入饱和溶液,静置、过滤,滤渣、滤液备用。
资料: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
①实验证实滤渣中无
②取滤液,_______
以上实验说明,所得沉淀中含
8 .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化合物的稳定性进行如下操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气体a是二氧化碳B.固体c是四氧化三铁
C.白色沉淀的质量为2.00gD.d中滴加褪色,d中存在
9 . 为验证氧化性,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省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止水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关闭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Ⅴ.打开K3和活塞c,加入70%的硫酸溶液,一段时间后关闭K3
Ⅵ.更换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中溶液的离子。
(1)过程Ⅰ的目的是_______
(2)若向过程ⅢB中的黄色溶液中通入H2S气体,会观察到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若将制取的SO2通入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使溶液褪色,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下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的是_______(填“甲”“乙”或“丙”)。
过程为Ⅳ,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过程Ⅵ,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有Fe3+无Fe2+有Fe2+
既有Fe3+又有Fe2+
有Fe3+无Fe2+
(5)将B中的FeCl2溶液换成100mLFeBr2溶液并向其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下),若溶液中有1/2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
2022-08-17更新 | 85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
10 . 某化学小组进行热稳定性实验,并检验部分分解产物,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连接装置后,首先应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___
(3)加热后,当C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证明有生成。
(4)持续加热较长时间后,经检验,试管A中残留固体是,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热稳定性:________(填“>”或“<”) 。
2023-01-08更新 | 71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八 钠及其化合物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