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中英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

材料   清朝接待大臣向使团介绍觐见皇帝须按惯例行三跪九叩的礼仪时,双方产生分歧:清军机处档案汇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记载中方的立场“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寿,自应遵天朝法度。”马戛尔尼在其访华日记中记载了对中方要求的态度: “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对于觐见具体细节,中英记载中描述不同:(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 “及抵京城,政府又强令于觐见时,行叩头礼。英使亦不欲以争执小节,妨害其推广商利之目的,悉遵例行之。” (二)当时跟随皇帝出巡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对觐见场景作诗曰: “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并于诗下附注曰: “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长跪)俯伏。”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记录觐见场景: “特使马戛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 (四)下图是英方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被朝臣簇拥着正襟危坐于中央的乾隆皇帝面露威严,马戛尔尼单膝跪拜献上英王乔治三世亲笔信。注:此画是亚历山大在事后根据在场成员的口述绘制的。


对材料中的史料进行辨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中英礼仪之争的认识。
2024-01-20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材料四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金朝统治措施的看法。
2023-11-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B)试题
3 . 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289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依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4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社会运动存在着一些共同缺陷,比如缺乏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阶级基础,缺乏明确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先进合理的制度建构等⋯⋯相比之下,辛亥革命是一场有主义指导、有政党领导、有阶级基础、有制度建构的革命运动,它拉开了近代以来中国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

——金民卿《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与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社会运动相比有哪些新特点。(提示:从主义指导、政党领导、阶级基础、制度建构等角度举例进行说明)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5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6 . 思想解放

1992326日《深圳特区报》刊载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在谈话中,小平同志还谈到了: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等等。


概括材料中邓小平淡话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023-01-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021-07-06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武王伐纣

材料一

出处内容
《史记·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
《尚书·武成》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通·礼乐》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材料二   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


材料三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


(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武王伐纣”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
2021-05-05更新 | 1197次组卷 | 1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

——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唐朝长安城的地位。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大事记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五年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概括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7月)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该宣言发表的背景。

材料四



(4)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
2021-02-2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

材料二   中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而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各民族而成的整个大国族。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分人民,均无苟全侥存之理。

——摘自《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新华日报》193872日第3版)


(3)依据材料二,概括《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分析该慰问书发表的背景。

材料三

序号文件民族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4)依据材料三,任选一项民族政策,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该政策意义的认识。
2021-02-25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