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8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廷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 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的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如:1913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1922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1927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刘威张泽坤《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北洋军阀的影响》

材料二   1986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其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文化的产生,阮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根植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隋唐经济发展、疆域辽阔、交通使利、丝路畅通的环境中,在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科举的文化氛围中,勤查的隋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因而创造出辉煌绚丽的隋唐文化。

——摘编自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隋唐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品,中国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 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出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被上海面粉交易所定为标准粉,而且成了中国出口的标准粉,销往英、法、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各国。就连一向低调的荣宗敬都曾说过,“当时的中国人,有一半人是穿的荣氏企业的布,吃的荣氏生产的面粉。”

—《无锡荣氏家族曾“承包”半个中国的面粉和布》朱鲸润 匡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4-02-0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削弱,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氏、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
8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0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中共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唐朝前期走向强盛的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仅仅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确切地说,他们是对坚船利炮感兴趣,他们始终坚信在纲常礼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国,从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一批又一批人。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19世纪末, 中体西用思想走到了尽头,然而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

——摘编自纪锋《略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变迁》

材料二   所谓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即“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不管其成败如何,不管其内蕴的正确程度如何,都从属于那个历史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前途的设计,都是这场社会选择的答卷”。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而且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些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烙印,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摘编自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并说明其共同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