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4-02-23更新 | 154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B.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2024-01-27更新 | 23次组卷 | 57卷引用:河南省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实为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023-12-07更新 | 645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秦朝修筑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驰道宽五十步(约69米),路面用铁椎筑土,使之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约7米),是皇帝专用御道,驰道两旁民众可以行走。秦朝修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全国经济C.加强各地联系D.改善交通状况
5 .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2023-11-03更新 | 147次组卷 | 40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023-10-24更新 | 600次组卷 | 210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徐州地区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2023-10-15更新 | 400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如下图是《学部官报》书影。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西方文官制度引入B.选官制进入新阶段
C.封建教育退出历史D.科举制被彻底废除
9 . 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2023-09-23更新 | 1299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3-09-17更新 | 260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