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023-10-01更新 | 226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原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招揽各国士人,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     
A.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B.体现了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民主色彩
C.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D.适应了秦朝初年的实际政治需要
2023-08-15更新 | 538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2023-05-28更新 | 1486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有了祭天、祭山川等祭祀活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此举旨在(     
A.整顿社会的秩序B.把仪礼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
C.培养循礼的习惯D.使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
C.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宋代士大夫“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宋代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入仕,其次通过恩荫、买官等途径吸收中高级官员子弟、胥吏、富民等进入官僚行列。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
9 .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这反映了北朝(     
A.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B.充分利用中原古都的地理优势
C.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D.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2023-01-11更新 | 1175次组卷 | 107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