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列宁认为:“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第一个任务就是拯救劳动者”“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发布《劳动保护和社会保证纲领》等法令。《伟大的创举中》一书指出:“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正是这些平凡的设施,在实际上能够解放妇女,减少和消除她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上同男子的不平等。”1977年颁布的苏联宪法规定,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保制度还包括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服务保障和补助金制度。

——摘编自房管顺《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福利》

材料二 长期以来,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持生存者;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政府的扶贫救济方式主要是给钱、给物等,用这种方式救急,不能实现真正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群覆盖。扶贫目标由贫困区域发展为贫困县,深入到贫困村中具体的户和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脱贫致富。开发式扶贫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颁布社会福利法令的背景。并说明苏联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实施扶贫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府致力脱贫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

——摘编自闫春新《<论语>礼乐思想新探》

材料二   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经过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的文化隔阂源于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法文明取代礼乐文明的原因及礼法文明形成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以上材料均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021-02-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摘编自叶自成《华夏主义: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朱熹著 《四书集注》,加入了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 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 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 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摘编自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基础。他的思想具有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摘编自肖国华《李赞的“儒学情结”——李贽的民本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对于人际交往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文化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融合、创新和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5 . 山东是儒学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突出的主张是什么?
2021-02-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成立,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1月1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指出:“各省都督府或省议会鉴于学校之急当恢复,发临时学校令,以便推行。”此外,《通令》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注重小学手工科,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中学不分文、实科。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认为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

1912年4月,蔡元培邀请范源濂担任教育部次长。蔡元培说: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我之敢于向您提出这个请求,是相信您会看重国家的利益超过了党派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以上的。蔡元培聚集了一大批思想新、视野开阔、有学识、积极肯干、朝气蓬勃的教育人士。记者黄远庸评论说:教育部新旧杂用,分司办事,俨然有建设气象。鲁迅也曾回忆道:说起民元的事来……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通令》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初教育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