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泉州市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的北岸,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古代泉州港经过历代对内河航道的大规模整治,到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交通网,拥有了极广阔的经济腹地。泉州自古以来就广泛种植水稻、甘蔗、茶叶、桑麻、水果等亚热带作物,这就为泉州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支撑泉州乃至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海外市场需求扩大的刺激下,泉州的制瓷业呈现出专门供应外销的特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窑工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如大量使用当时先进的“支圈覆烧法”等,以适应外销要求。受海外贸易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经济劳作模式在海外贸易的厚利诱惑下不得不改弦更张。繁华的泉州港吸引大量外国人来这里经商、定居,当时世界的几大宗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相继传入。

——摘编自刘新慧《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社会》

材料二   从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由盛转衰。明清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对海上贸易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宋元时期的合法海上贸易活动变为非法,闽南地区的走私和海盗活动一度十分猖獗。1567年“隆庆开海”,闽南地区的贸易中心转向曾经边缘化的漳州,清代之后转向厦门。泉州港辉煌的时代就此结束,而继之而起的漳州和厦门至今也未能达到泉州曾到达到过的高度。

——摘编自朱嘉仑《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泉州港崛起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分析泉州海外贸易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陈天华(1875-1905年),湖南新化县人。陈天华十五岁开始读书,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后,“慨然欲任天下事”,此后,赴日本留学,逐步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陈天华呼吁全国人民“效命疆场”,保卫祖国,感慨当时国家“主权丢矣,利权去矣”,认为只有反帝才能维护近代中国的独立。他历数封建专制的弊端,依据近代西方民权理论,指出“专制之为祸烈矣”,惟有民权制度才能立国。陈天华认为各民族都是“同等之国民”,不应有等级之分,“鄙人以排满也,非如倡复仇论者所云,仍为政治问题也”。他的“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的主张,就是认为只有革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命,中国才能获得独立。

——摘编自肖万源《陈天华思想研究》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作用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材料四   辛亥革命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如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摘编自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哪些措施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2023-11-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1806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1989~2018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9~2018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调统计

聚类主题词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规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指出材料一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谈谈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在边疆研究方面关注最多的朝代,说明其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3)中国边疆研究还应关注什么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2022-05-14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4月,中、苏、朝、越四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日内瓦会议的预备会,各国代表通报对日内瓦会议的设想,并就参会的方针、政策和谈判方案等问题进行磋商。周恩来表达希望苏联和中国磋商协同行动的原则。经多次协商,中、苏、朝三国就朝鲜国家重新统一的纲领达成共识。4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后,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代表与中、苏、朝三国代表开始陷入严重的对立,随后几天的讨论,很难形成协商解决问题的氛围。在谈判面临僵局的情况下,周恩来建议设立一个由中立国家组成的中立机构,对负责实行全朝鲜选举的朝鲜机构给予协助,法国代表认为该建议使“谈判前进了一步”,但遭到南朝鲜的强烈反对。日内瓦会议最终未能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方面达成任何协议。周恩来指出:“在朝鲜问题上,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即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证明了苏联、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在寻求用协商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证明我们对朝鲜的和平统一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摘编自宋晓芹《停战后中国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努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指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恩来“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苏州常熟县的潢泾镇(即明代太仓的赵市)宋元时是大镇,明初因遭兵火闾里为嘘,但到明成化年间又恢复成市。进入清朝以后,在它的周围又涌现出一批小市镇。如镇西南七里有乾隆末年成市的归家庄,镇东南九里有乾隆中兴起的时思庵镇,镇西北十里有陆河镇,西北十二里有横塘市。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人口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请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专家系统研究,在传统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1000人。而到了近代,随着资本和技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是与化肥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是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本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荒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对那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饥荒和贫困也已成为全球意义上贫困的符号,并且将会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符号。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解决饥荒这一世界性难题。
2020-04-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中国经济“渐趋衰退”的内外因。
(4)综上,你认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嵩极,定鼎河,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他还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材料二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评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执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