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2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务遵定例征收”。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
A.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B.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C.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D.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
4 .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
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
A.安史之乱的危害B.文学体裁的演变
C.经济重心的南移D.赋税制度的沿革
2021-01-26更新 | 410次组卷 | 16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
A.出土文献一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出土文献一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
D.实物史料一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
6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i)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

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
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
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
8 . 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2020-09-21更新 | 465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教育思想。下表为民国时期多所大学入学考试中的作文题目统计表。

类型数量百分比举例
军国民教育3127.4现时培养建设需要人才当以何为最急,试详陈所见
试述增加行政效率之方法
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
实利主义教育2623.0我从投考大学到毕业以后的全部计划
安定战后民生以何为急务
求学所以致用
公民道德教育3430.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说
大学生读书应持的态度
孔子与墨子
世界观教育1715.1科学的价值
医学与人生
我之人生观
美育54.4晚霞
西湖的夏
记述童年中最深刻的一段印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两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6-13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时代息息相关,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自幼读经,进入万木草堂后,他紧跟康有为推求孔子微言大义而阐发的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推行仁政的教主,六经是改订制度以教万世之书,是万世不易的公法,是孔教的真教旨。孔子以后的儒学逐渐变质走样,孔子已失真。这种变质走样始于荀子,再变于刘歆,三变于宋儒,儒者不以教主对待孔子……这些思想观点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从这种认识出发,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急需进行一场重新“发明孔子之真教旨”的“宗教革命”。

——胡洋、程舒伟《试论梁启超的孔子和儒学观》

材料二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

——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部分)   

代次出生时间(年)代表人物职业(或身份)
第一代:晚清一代18651880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官僚
第二代:五四一代18801895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等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
第三代:后五四一代18951910周恩来、邓小平、傅斯年、顾颉刚、朱自清等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

——摘编自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恽代英关于创造少年中国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简述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在20世纪20年代前期对此策略的实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并指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追求。
2023-05-19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