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甲午之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可恨那满洲政府……死死不肯变法,到了戊戌年才有新机,又把新政推翻,把那些维新志士杀的杀,逐的……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的光明,那黑暗倒反加了几倍。

到了今日,中国的病遂成了不治之症。

——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指出材料中涉及了近代中国的哪些重大事件?
(3)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指出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
(4)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不尽相同。周公认为,上天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变化,而且主宰着王朝的更替。孔子认为,人在敬天畏命的同时,应该顺应上天的安排。自身通过学习提升修养以达到知天命,并将“仁”内化于自我当中,形成个人的本性。孟子认为,天道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天和人的关系,就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关系。庄子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道通为一”,只要顺其自然,遵循“道”的规律,天与人就自然地成为一体。

——摘编自李智会《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材料二   西方自然观试图去搞清楚“造物主”创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因此借助“科学”来探讨自然。“文艺复兴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既没有生命也没有理智。伽利略认为“宇宙之书是由数学的语言写成的,符号是三角形、圆以及其他几何图形,没有它们的帮助,人们一个字也读不懂;没有它们,人们就只能在黑暗的迷宫中瞎逛”。牛顿指出自然的运行遵循的是数学原理,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普遍科学的形式是数学”的观点,自然被界定为“从量上组织起来的运动物体的整体”。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现代自然观的生物学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在人类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自然界。

——摘编自杨锐《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观的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自然观上,中西方有哪些相同之处。
2022-06-2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建国初年,中国北方遭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土地高度集中,鲜卑军事贵族豪强成为北方土地上的大地主,农民(主要是汉族)在没有国家基层组织的保护下,成为豪强田地上的雇农,甚至沦为农奴,农奴的赋税都由豪强自行收取,通常,豪强的田税率是国家的两倍。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在汉人谏官李安世的建议下,开始下令全国实施均田制。规定:一对无头田的夫妻,男的授田40亩,女的授田20亩,如果有耕牛,可加授田30亩。如果所授之田的质量不佳,可以加倍实授。与此同时,孝文帝还着手打击豪强,强力没收和减少他们的土地,恢复汉民族的基层“三长制”,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所依托,有所保障。孝文帝的土地改革为北魏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梁盼《北魏的铁血“土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1年初,王震将军率3597000多将士进驻延安南部的南泥湾地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王震将军等旅团首长不仅走遍南泥湾地区,还多次开会研究开荒屯田方案,集思广益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形成指导思想: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大家动手,各尽所能。在组织领导上以旅首长、供给部长、各团首长组成旅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旅生产自给运动。为了配合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种田,老百姓出粮出物出力,手把手教战士纺线、打铁、缝补衣服等,各尽所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积极参与运动中。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的四年,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浴血奋战,“一把镢头,一支枪,誓死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响彻南泥湾、响彻全中国,把昔日“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三五九旅将士在南泥湾地区用鲜血和汗水创造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成为我党、我军永葆本色、持久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

——摘编自马杰《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泥湾由昔日“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泥湾精神的内涵。
8 . 空间地理角度是党史研究的新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建设"和"改革"任选一个角度,阐释材料观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方志敏(1899821日~193586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在白色恐怖包围下,1927年底,方志敏回到老家弋阳县,发动和组织农民。1928年至1933年,方志敏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后扩大为闽渐赣苏区)。苏区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量”:创造了勤勤恳恳为苏维埃事业的赣东北党组织;创造了以“农民革命团”为组织形态的武装力量和红色政权;创造了作风过硬的红十军以及一整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创造了富有成效的土地革命的方式策略以及经济文化建设成就。赣东北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

——摘编自《方志敏:在清贫中担当一“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方志敏同志领导的赣东北苏区表现出“惊人的力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方志敏同志的历史功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