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之后,原来要绕道江西越过梅岭运到广东出口的江南生丝,可以就近从上海出口,1845年中国生丝出口量超过一万担。19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欧洲发生蚕瘟,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生丝减产,中国生丝出口增长更快了,1858年达到69000担,1868—1871年平均每年出口53631担。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上海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65家增至1929年的104家,无锡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19家增至46家。厂丝产量也逐渐增加,全国厂丝出口量从1922年的8.9万担增至1929年的13.3万担,因此有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机器缫丝行业的“黄金时代”。虽然从国内生产看这一时期中国缫丝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国产厂丝主要供出口,在国际生丝市场上,中国丝所占相对份额却明显下降,从1895年的65.74%下降到1930年的21.76%,同期日本所占份额却从34.26%上升到68.04%。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简析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
2020-05-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在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中朝官在汉武帝时开始参政,尚书、中书和门下经几百年的演变,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盛行,士族控制操纵国家政治, 三公在这时名存实亡,实权已“事归台阁”。至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宋代为了保证军费开支,适应战争的需要,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 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 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影响。
4 . 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材料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的,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虽然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阻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 .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交中不断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历史上,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不存在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区划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那,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道以致溢.小者淫羌越法,大者睽孤落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体制有什么变化。汉初地方体制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政、立宪与革命,是清末三种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为了各自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政治运动。三个运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然而,历史不可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发展。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多样性不能化幼为单一的线条。

——摘编自李细耿《渐政、立究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予以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听。)
2021-10-28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曰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08-22更新 | 2014次组卷 | 55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徽州绅商往往是由商向绅的单向流动……徽商通过捐赀得官,“俨然列于缙绅”……显然有助于提高徽商调节商业纠纷、抗衡官吏敲诈的能力……为了跻身于绅衿行列,徽商不得不付出一笔商业利润,一些徽人就感慨过;“捐监援职,计费匪轻”。同时,“输粟入监”与“官衔买卖”的推行,使一部分商人通过身份买卖的方式得以进入更高的等级,既维持了旧的身份等级体系,又削弱了社会反抗的势力,增强了商人与官僚、封建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梁仁志《明清徽州的绅商》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人大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姓名田产及收入商业资本及收入近代企业投资
尤先甲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
张履谦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杭祖良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四   20世纪初年,当清政府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捐赀买官的目的。有学者认为徽州绅商“单向流动”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展的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   
(4)据材料四,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芙”等币量不一的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由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和均输专门负责铸币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各地均输官将铜矿石等运来,地方铸造的五铢钱也一律回收作为原料铸造新钱。中央独占铸币的权利以及货币的成功流通,为汉武帝时代的经济财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大大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此时所铸的五铢钱,史称“上林三官钱”,币质上乘,钱文挺秀,郭圆周正,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因此,汉初以来的私铸、盗铸之风逐渐消失,铸币权分散之积弊也同时根除,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至此终获成功。五铢钱流通范围极广,从东南沿海到新疆地区,从云贵川到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都流通五铢钱。五铢钱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代,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前后跨度为738年。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古老文明的智慧更可以照鉴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罗马帝国的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1-05-15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