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10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编自[]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三中费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浙江湖州已经“公私仰给,唯蚕务是赖”“湖扩已半为桑田”;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隆庆初年,明朝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万历二十二年,正式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中后期,民间海外贸易一度活跃,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围,货币流通开始以白银为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并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之短寿使得匈奴一时坐大,匈奴趁秦末动乱之际再次侵占河南地,成为新统一中国的汉朝的一大威胁。故此刘邦欲趁统一江山的战胜之锐一举解决匈奴问题,亲率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交战,但却由于轻敌导致自己反被匈奴包围,遗下汉之国耻。无奈之下,刘邦只得采取和亲之计,但匈奴并不因此而满足,反而时常入侵汉边郡掠夺人民财物。汉初经过秦末大乱之后,名都空城,人口锐减。汉文帝开籍田以劝导天下,景帝时又将田租确立为三十而税一,故而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到顶峰,诸侯势力也遭到打击,也就放开了手脚去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到元狩四年时,汉发动漠北之战取胜之后,国家已无力颁赐厚赏,就连战士的俸禄也因为财匮而发不出去,因而在西域实行屯田就理所当然了。

——摘编自张建文《汉代屯田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和国家赋予重任,并长期驻守于边疆、服务于边疆的特殊准军事组织,维护国家利益、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是兵团的最高利益所在。兵团作为一支生产队,经过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奋斗,新疆的现代化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一大批工矿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新疆也是多民族聚集区,兵团重视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兵团就注意培养和使用本地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在农业资料上实行优惠价格,同时积极改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自组建时起,兵团就以形势发展为依据,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在西北边疆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李东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在西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原因,并说明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爆发了波及全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连续四五年,经济萧条,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1830年银行家阿特伍德、激进分子普莱斯等在伦敦组织伯明翰政治联盟协会,参加者除工业资产阶级外,也有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他们在工业城市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1832年上议院被迫同意下议院通过的改革法案,其历史意义在于工业资产阶级加入了统治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同盟。由于财产资格的限制,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没有选举权。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工商业走向繁荣。但是工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却每况愈下。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提出了“成年男子均有选举权”“取消对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应有薪给”等要求,被称为“人民宪章”。全国各地举行示威大会。在运动中和运动后,政府被迫做了让步,通过了1842年的矿井法案和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案。

——摘编自范存忠《英美史纲》

材料二:知识阶层的结社在戊戌维新时期已出现第一个高潮。进入新政时期,因俄国不肯按约撤兵,冀图霸占中国东北而触发了拒俄热潮;因美国排斥华工,各地商会纷纷联手抵制美货,如此等等的救亡活动令各种报刊和团体如雨后春笋。再加上为推行新学制而广为组织的教育会,终究卷进社会浪潮,大都变为代表知识阶层利益的团体。至于各种专业性的组织和矢志追求自由民主的公开或秘密的团体,也乘清政府失控而崛起。

辛亥革命爆发,大部分地区政权转移几乎兵不血刃,各地商会功不可没。在民国建立后到1927年国民党夺得全国政权以前,各地商会除努力维持地方稳定外,几乎对每一项关乎自己利益的重大国事都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而不怕冒犯政府。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结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结社相比,近代中国结社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只有25%的被调查者赞成承认新中国。19501月,美国的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就“美国应该承认中共政权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还是继续承认蒋介石政府”进行调查,61%的被调查者赞成继续承认蒋介石,只有11%的人赞成承认新中国。

——摘编自徐琪《从美国国内政治看新中国建国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材料二   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众敌视新中国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地主”开始成为农民痛苦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及农民革命的主要对象。会议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称,作为“帝国主义之工具”的广东大商买办阶级和“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还没有利害的冲突”,“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工人与大商买办阶级之争斗,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在具体分析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时更用“中国地主重组和军阀战争、官厅苛税及外货侵入之影响”一言以蔽之。《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制定了“结合中农,佃农,贫农,雇农以反对大地主”的政策。

——摘编自杨泰龙《革命与农民:中共对农民革命的认知演进与理论建构》

材料二   据相关文献统计,到1924年年底,广东全省有14个县成立了农会,入会农民有18万多人。到了1925年5月,广东省还成立了现代中国第一个省级农会,这个农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农民运动达到高潮。到1926年,广东省的农民协会会员有62万多人。

——摘编自罗歆宏、刘建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理论。
9 . 中国古代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抡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丝绸之路通鉴》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对此,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咚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设置酒泉郡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原突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
2022-06-26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口可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深受年轻人喜爱。以下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材料   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古怪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这种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很差。

在第二年,这家饮料公司公开登报,用350英镑的奖金悬赏征求译名。最终,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击败了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而这家饮料公司也获得了迄今为止被广告界公认为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乐。

1948年上海成为可口可乐海外首个销量超百万标箱的城市。

在2年后,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

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正式宣布重返中国,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协议。可口可乐撤离大陆30年后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工厂建成之后,很快有了不同意见。一位老同志先发话了:“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

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3年又有卫生部门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

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想把浓缩汁厂也建到中国来,由于配方保密,美方要求这个厂由可口可乐独资,但在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最后采取合作办厂,中美各控股50%,组成一个合作企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


(1)请你分别为1931年、1945年可口可乐在中国销售编写一句广告语。
(2)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口可乐能够重返中国的背景。
(3)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遭遇困难的原因。
2022-02-21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