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23-24高一上·湖南·期末
1 . 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时间重大事件影响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98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915新文化运动高举③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表格内容所体现的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探索现代化与国家出路的不断递进的三个层面。
(3)分别指出1953~1956年、1978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并谈谈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你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4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追求思想解放,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为曾以孔子对三代的概念——“恶的时代”“善恶并存”“至善时代”,证明中国是与西方相等的。中国和欧洲一样正在努力实现“至善时代”的“大同”。因此,梁启超说,世界历史是和孔子的模型相符的,而孔教的中国也是符合世界历史的。如果西方思想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里同样能找到这种价值。

——摘编自来文生《梁启超和近代中国思想》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功地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但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人尽管运用了无数新的和外来的观念,可是他们所重建的文化秩序,也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格局。

——摘编自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材料三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为实现中国“大同”的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还没有突破传统格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文艺创新路径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一     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史料二     “物物皆是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诵《诗》《书》,考古今,察物情,揆人事,反复研究而思索之,求止于至善,盖非一端而已也。

——《遗书》

史料三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


指出材料中三则史料所涉及的儒学主要代表人物,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发展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材料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三:摘自网络: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自上台以来,不断推行渐进式的“台独”,公开叫嚣要“公投立法”,2003年9月明确提出“台独时间表”等,致使台海危机越来越严重。而近年来,台湾军事演习多应用日本自卫队的模式,日台军事合作日益频繁。美国越来越多地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阴谋以武拒统。

回答:
(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
(2)从《乡愁》这首诗,你能感觉到作者的什么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
(3)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4)据材料三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有哪些?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2024-0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理念。

材料二   5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7 . 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延伸拓展该主题,小明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五   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

清代皇帝纪年年份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
世祖顺治七年16501.00~1.506.00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2.00~2.509.003.60~4.500
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4.1012.102.95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摘编自[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1)谈谈材料一对于该主题研究的意义。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四提供了哪些探究该主题的新视角?并简要说明它们为什么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
(3)根据材料五,指出清朝前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长期摸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脚踩成的路。

摘编自陈卫平《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意识到“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的“起步与转折”的内涵,并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五四运动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朝“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了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

——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644年,清朝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则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下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调整民族政策的看法。
2024-0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批有志少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人物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钱学森
19112009
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就在这一年,他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夫妇决意放弃在美优厚待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是,美国当局将钱学森一家逮捕,后来,美国又对他们一家进行严密监视。1955年,中国用朝鲜战场上俘获的11名美国空军战俘换回钱学森一家。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奉献一生,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由选择一个视角,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说》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