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及人口数据(部分)。据表推知,当时(     
时间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
顺治七年(1650年)约6亿亩约1-1.5亿
道光三十年(1850年)约12.10亿亩约4.1亿
A.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人地矛盾渐趋紧张
C.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D.财政收入日益萎缩
2 .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3 . 据地方志资料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中居民达2000户以上万人左右的大镇共37个,居民在5万人左右的巨镇有15个;据学者统计,清代强盛时期,江南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约为20%,乾隆时期苏州府吴江县的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5%。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市镇(     
A.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B.垄断了区域商贸活动
C.早期城市化水平较高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国民政府统计,1912——1937的26年间我国机器、电器、化工、矿冶、交通、家具等各行业有专利总数275件。1938——1945年的8年间上述相关行业发明创造的专利则多达512件。这一现象反映抗战时期(       
A.政府军事装备和技术的极端落伍B.内迁的科技人员积极研发新产品
C.西南地区工业基础的相对薄弱D.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成效显著
5 . 如图所示是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2008~2020年全国铁路及高铁运营里程中的部分信息。以下选项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新时代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B.我国率先进行高铁商业化运营
C.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遍地生花D.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居世界第一
6 . 下表所示为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单位:%)这说明当时(     
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
增长率33.560.728.655.359.6
A.民族工业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B.沿海地区企业持续内迁
C.持久抗战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D.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7 . 规律提炼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四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注意回答影响类的题目的规律总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材料二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注意回答实质类的题目的规律总结)
(3)依据材料三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4)根据材料四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注意“主要推动因素”至少回答两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判断。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     
工具类别数量性别
男性墓(29座)女性墓(40座)
纺轮117
石斧30
石锛60
石凿140
石刀40
A.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
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是通过《全唐诗》对唐朝时令节日中民众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统计。这反映了(     
节日重阳节端午节寒食节清明节
体育活动登高竞渡   投壶斗鸡   秋千   蹴鞠   踏青   击鞠拔河   踏青   放风筝   蹴鞠   马术   斗鸡   射柳
A.诗人热爱体育活动B.唐朝国力强盛
C.体育活动融入民间D.全民参与健身
10 .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