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1 道试题
1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开国上将陶峙岳是新疆农垦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50年,陶峙岳决定在石河子和奎屯建设新城以便指挥生产和建设。他在垦区主要种植粮食、油料作物和蔬菜,同时还养殖牛羊猪鸡等牲畜。1951年,他捐出多年积蓄购买设备,促成垦区陆续开办拖拉机训练班。1952年,陶峙岳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主持挖了一条利于灌溉和排水种地的“两利渠”。几年间,农垦兵团的战士们在他的带领下,植树200余万棵。之后,他们又全靠人力开挖,人工运土,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筹建了大泉沟水库、车排子水库、大海子水库等工程,创造了一个个奋斗的奇迹。

——据陈远平《陶峙岳农垦建设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峙岳的农垦建设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农垦战士的历史贡献。
2023-12-28更新 | 13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

——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也是亚洲和世界的商业中心之一。洛阳的商业繁华仅次于长安。除了长安和洛阳外,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县,还自然形成了“草市”。中唐以后,有的城市还出现了“夜市”。

材料二:宋代一些实力强大的富商大贾不断参与到土地买卖中来,成为新兴土地格局中的一股重要势力。在生产关系上,租佃关系逐步居于支配地位。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诸多因素中,其中经济的因素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商品经济的推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锋《商品经济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示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2024-03-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祁东县成章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领域创办近20个军事企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沿江和边疆省份。
军事工业建立福建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逐步建设了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
海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有近170家,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矿业、冶炼、轻工和机器修造业等。
民用工业兴办近代学校,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教育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派遣驻外使领。
外交自己培育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外国教师、技师组成的近代中国科技队伍逐步形成。
科技队伍创办近20个军事企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沿江和边疆省份。

——摘自徐双《洋务运动破产了吗》

材料二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采“西学”是为了维护“中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洋务派本身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内部十分复杂,难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攻坚克难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选择的“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主要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清朝统治者在“御内”和“制夷”上首先选择了“御内”“制人民”。洋务派大力“求富”,是为清政府开财源、筹军饷而不是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洋务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人民群众支持的。洋务运动从发生到结束的40年间,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清政府风雨飘摇,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根本不可能实现

——摘自刘俐宏《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并谈谈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31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便分化为八个不同的学派,尽管自汉武帝以来,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在此时期内取得了相对统一的和明显的发展,但仍存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分。魏晋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进入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进一步动接,经学在此时期发展出了南宗和北宗两大派别。考察儒家思想的自身发展史,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儒家思想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内部的统一,这一状况,一方面不利于重新恢复和稳定儒学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封建中央集权的维护。

材料二   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统一,也就必然要求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统一。在这种背景之下,唐代统治者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以及科举制在唐代的大力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儒学在唐代前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经学在唐代前期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唐初、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儒家经典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唐太宗于贞观四年(630年)命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主要以南北朝时期的经典义疏做底本,再由孔颖达作疏,在此基础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了统一,实现了儒学在其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内部统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科书,《五经正义》成为所有考生的必研之书,这就使得儒家经典得以在一个极大的范围内流传,大大增强了儒家思想在唐代社会的影响力。《五经正义》是由统治者官方颁布的标准定本,这就确保了儒家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使得其成为唐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也确保了其在与佛教和道教的争夺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儒家思想以经学的形式在唐代前期达到了其自身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冉《“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之前儒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问题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前期儒学发展的表现。
2024-02-29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学习和运用的部分情况

时间事件学习运用情况
1919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长篇论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全面介绍,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与人民作用等基本原理
1920陈独秀在.上海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第一份工人周刊《劳动界》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撰文批判无政府主义,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1922中共二大
1935瓦窑堡会议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7中共十九大

——摘编自罗文东《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得到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序号补充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运用唯物史观的情况。
2024-02-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明研究的课题是“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他采用了图中进行该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展示说明。


材料二   小明还研究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明人姚旅才曾提出“二十四民”说,即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外,增加了医者、卜者、小唱、优人、杂剧等,新增之民,都属于不稼不穑之民。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市民阶层崛起。戏曲、小说等通俗性艺术样式备受青睐。……在社会和经济发生变革的基础之上,整个社会意识领域都会出现相应变化。

——摘编自张冰《世情与俗趣的诗意书写——明清戏曲小说美学精神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受到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务一】谶语

谶语是中国古代反映重大政治变动的神秘预言,《史记·项羽本纪》中,“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谶语。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证了这一谶语的史实。
【任务二】军歌

军歌能够体现一支军队的时代使命。《国民革命歌》最初由共产党员邝墉在1926年编写,其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曲后来被广泛采用,并编入《国民革命军歌集》印发给部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运动最大的功绩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任务三】民谣

民谣反映了社会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流传着“40年代全民扛枪,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备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都想把大款当”的民谣。


(3)依据材料,任选两个年代的民谣内容,指出能反映这一民谣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时代主题。
2024-03-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