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3 道试题
1 . 同治十二年(1873年)初,左宗棠提出了收复新疆的构想:“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要之,目前要务不在预筹处置俄人之方,而在精择出关之将,不在先索伊犁,而在急取乌鲁木齐。”左宗棠认为(     
A.塞防与海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B.政府态度决定西征的成败
C.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收复失地关键D.中俄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
2024-05-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大批木简,清理出十多种官定古籍,其中安徽的“安”字在当时官方文献中的写法是(     
A.B.
C.D.
3 .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发起成立兴中会,第一次发出了复兴中华的号召;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也从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开始;严复在天津的报纸上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号。据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     
A.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B.开启了知识分子的救亡运动
C.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2024-03-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这一时期来华耶稣会士其数甚多,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所载就有467人,而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则有920人。耶稣会士们带来了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万国舆图》,上面所标明的世界那么多的国家,表明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一大批书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远西奇器图说》的翻译,使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

——摘编自《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晚清时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首推西方传教士。除了强势入侵之外,这个时候的传教士更多地采用办报、译书、兴学等间接传教手段,运用报纸、期刊、书籍这些媒介,将其所熟知的西方文化知识思想等传播到中国。西方文化得以大量传入中国,对当时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维新派人士的思想触动极大,对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也产生过直接影响。除了传教士之外,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大主力是大批中国留学生。自洋务运动开始,晚清政府便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甲午战败,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到国外学习,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留学运动。通过这些留学生,将西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而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不断的思想进步中,大部分爱国的留学生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易永忠《探源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相比,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03-01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声称:“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可见,二程(     
A.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旨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注重探索自然界的规律D.提出了平等和谐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王羲之出自东晋王氏望族, 《晋书》载:(王羲之)次子凝之,亦工草隶,历仕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 出语诸将佐曰: “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道教开始兴起B.民族矛盾尖锐
C.选官已藏隐忧D.书体盛行草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新全球通史》里提到“□□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促使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采取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里应填(       
A.狩猎B.采集C.畜牧D.农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32年,中央苏区颁令允许私人资本投资经营工商业。1933年,中央苏区设立国民经济部,下辖对外贸易总局,专门管理苏区与国统区的贸易,并支持商业合作社的发展。这些举措有利于(     
A.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B.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C.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D.促进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2024-01-21更新 | 147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回民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综合考试(三)历史试题
9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姚莹在所著的《康𬨎纪行》书后专门附了一幅《今订中外四海舆地总图》,并称之为“四海万国,具在目中,足破数千年茫眛”。这一做法(       
A.有助于国人了解世界形势B.启迪了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C.旨在敦促政府“师夷长技”D.开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先河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

——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

材料二   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实现了与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其后果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自从儒学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能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束缚,而为了那些利益,儒生从此也不能不采取实际而灵活的策略与态度”。

——摘编自申波《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