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8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 . 史料一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摘编自《内战百科》

史料二 1932年日本在我国东北组建731部队——细菌战秘密部队,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关东军防疫给水总部”。基地中关押着大量的俘虏,包括中国人、朝鲜人和苏联人,以中国人为主,甚至还有大量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和儿童。这些人被称作“马路大” (日语为“圆木”,意为试验品),被用于活人活体试验、冻伤试验、毒气试验、灭压试验、活体解剖等,其中3 000至10 000人死于活体实验。1940—1941年日军在浙江、湖南常德地区投下大量带菌毒物,使这些地区鼠疫流行,造成巨大伤亡。

——摘编自米艾尼《恶魔的证据——挖掘731部队历史罪证》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军细菌战研究的特点。
2023-09-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2课学习讲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摘编自《晦庵先生朱子文集》

史料二   性即理也……于是人物之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摘编自《中庸章句》

史料三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据任守愈《朱熹格物致知论》等整理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概括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的发展。
(3)史料三反映了朱熹在哪一方面的贡献?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023-09-12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1课学习讲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

——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

史料二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事权不一。

——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中国史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密折制度的作用。
(2)据史料二,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
2023-09-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3课学习讲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史料二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9-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5课学习讲义

6 . 史料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7更新 | 38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8课学习讲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330824000元,工人270717名。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500620000元,工人557622名。

史料二   袁世凯接掌政权并不是简单的旧政权的复辟。他在担任总统的时期内表现出一种新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决心,完成了商业的立法,稳定了财政与货币制度,鼓励私有企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探究】
(1)史料一中的具体数据表明了什么历史事实?它将产生什么影响?
(2)史料二说明袁世凯政权在统治措施上有何特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尽管与中原、北方和东方新石器文化有直接继承关系的华夏文明成为以后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中华文明仍当视为多起源而并非单一起源的文明。……据学者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达8000余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据史料,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祥地呈现怎样的特征?
2023-09-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课学习讲义

9 .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根据史料,概括革命根据地在政权和制度建设探索上取得的成就。
2023-08-2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讲义)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10 . 探究一  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材料一 1898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的现象。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在维新派看来,废八股是改革科举制度的首要任务。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度改革首要任务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材料二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迫,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试、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五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五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试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摘编自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2)有学者认为“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23-09-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