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1952195819591961196219841990
产量16392200001700014750160004071243500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对深圳等地视察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摘编自《科技日报: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政策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地方政府打破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以及90年代深圳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内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的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起军镇屯戍制度,但另一方面,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将公主嫁与吐蕃、契丹、回纥、突厥等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强了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唐王朝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还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对于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唐王朝也都予以满足,不仅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而且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边疆民族。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明代后期颜恩齐、郑芝龙即在台湾建立了汉人政权,后又落入荷兰侵略势力手中,又再次由郑成功收复,成为地方割据政权。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王朝平定台湾,迫使郑氏归顺并献出台湾岛,从此台湾开始纳入王朝政治有效管理疆域之内,成为统一大业实现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标志。而以国家大一统地缘政治格局为依托,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海疆与其他内陆边疆的连环性关系也日趋明显,遂有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的朝野纷争,争论的结果是将海防塞防兼顾定为基本国策,反映海疆秩序的建构也开始成为十分重大的国事问题。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加强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边疆局势发生的新变化。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3-01-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察举制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至曹魏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统治阶级在其统治区域内公开的、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大一统的汉朝统治中国四百年的重要基石。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使包括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内的各地优秀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有识之士。这批人知百姓疾苦,历经下层生活之艰辛,直言善谏,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

——摘编自吕承《浅析汉代察举制度》

材料二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是科举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进士科成了后来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同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相比较,科举考试对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拔淡化出身,关注的是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隋朝科举制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灭亡后,唐朝政府力求使科举制更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民间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化察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度对当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日:“国家兴自北土,淀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滑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史》

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跑。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提到的“魏主”指的是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2)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022-11-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二   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趋势,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1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

——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人头(人丁)数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收益远远大于经营土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逸减的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赋税政策和唐朝两税法对政府、农民和豪强地主影响的异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从他的仁爱出发、“仁者,爱人”,“忠恕为仁”,他秉持一种以人同此心的假定为基础处理夷夏关系。他主张夷是可变的,各族可以亲近兼容。所以传统处理夷夏关系的原则就是“观德不耀兵”……儒家强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当以德服人……在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政策,即主张各族人们和平共处,友好往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还明确指出武力征服强权压制的办法后患无穷。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万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斯倾向于艮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处理夷夏关系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2022-11-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国同票表决之。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和宗旨是什么?分析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方案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方案的认识。
2022-09-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朱洪武课民种桑,盛泽开始有村落,“居民止五六十家”。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苏州)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嘉靖时,盛泽“居民百家,以锦绫为市”,开始成为四乡丝织品的集散地。清初发展更为迅速,户口日增,康熙时,“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指为第一”。明清时期盛泽还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汇集东庙”的现象。

——摘编自姚天祜《明清时期的丝织巨镇-盛泽》

材料二城市在18世纪60年代之前就已经遍布英伦各地了,不过按现在的标准,只能称其为“乡镇”。曼彻斯特因其自然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很快发展为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城镇。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到1821年时已经不少于66家,曼彻斯特随即成为当之无愧的棉纺织业中心,成长为大型工业城市。

——摘编自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盛泽镇兴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曼彻斯特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而不强求划一。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联姻等。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摘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并谈谈你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认识。
2022-03-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源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