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为“中体西用”,是近代晚清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其主张是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求自强。

材料一:近代“中体西用”大事年表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愚则以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最早阐发了“中体西用”思想。

1864年,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是“中体西用”思想实践的主要代表。

1895年,学者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救时策》一文中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首次明确使用。

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出版《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0世纪初,“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被边缘化。

材料二:在晚清中国,官方宣导“中体西用”的论调,其隐而不宣的一个前提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自身进行怎样的改革,绝不可以触动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一个“中体西用”的命题,竟然成为晚清权贵阶层拒绝变革、抵挡世界潮流于门外的借口和绝佳的挡箭牌。               

——余治平《“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

材料三:“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初提出者是(单选)(     
A.林则徐B.魏源C.徐继畲D.奕䜣
2.阅读材料一,概括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流变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两位学者对近代“中体西用”思想认识不同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流变?
2024-04-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中国第一厂”的前世今生

材料一   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购买了外国人开设在上海虹口地区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两洋炮局并入,组成新厂,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船炮军火和各种机器,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研制了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

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至城南高昌庙现址,并建立了翻译馆。翻译馆不仅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而且成为全面介绍、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1938年1月,江南造船厂被日军侵占,改名“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由此,江南厂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到1949年,连年战乱的践踏和国民党军队撤退前的大破坏,使江南厂满目疮痍,破败不堪。

——引自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网《企业沿革》

材料二   1949年5月28日,陈毅同志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持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远望2”号和首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洋红10”号等。

80年代后,建造的“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国际著名品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液化气(LPG)运输船,开发建造的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第一厂”前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第一厂”今生的成果。
(3)根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中国第一厂”的前世今生。
2021-05-2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华盛顿,异人也……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

材料二   “(美国在40年前尚无铁路)今通计国中六通四达,为路至21万里。凡垦新城,辟荒地,无不设铁路以导其先;迨户口多而贸易盛,又必增铁路以善其后。开国仅百年,日长炎炎,几与英、俄相伯仲。”

——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1878年)

材料三   美国支配政界之实权者,政党也。……(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政治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而美国卒以此两者之相竞争、相节制、相调和,遂以成今日之治。

……美国政治家之贪黩,此地球万国所共闻也。……美国之官吏,成一拍卖场耳(一党上台,官吏全换)……此实共和政治之最大缺点也。

……黑人之自由权,不过名义上耳,……非得市会之许可,不能移住他市。……无他,人种上之成见则然耳。美国独立檄文云:凡人类皆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彼黑人独非人类耶?呜呼!今之所谓文明者,吾知之矣。

……夫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是多数政体之总称也……吾今若采多数政体,是无以异于自杀其国也……。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年)


(1)根据材料,分别概述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在看待美国问题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知识分子眼中的美国。
2021-05-0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4 . 戊戌变法再探究。

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努力)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寂静)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卷二

材料三: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四:有学者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了‘未的中国’。”

材料五:戊戌年六月十六日,在回答荣禄“法是应该变,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能在短期内变掉”的问题时,康有为回答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他认为,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大功可成,“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重罚一人以惩其后……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

——《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3)材料四主要说明了该学者什么观点?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2020-04-0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