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二十年间,各种灾荒迭发,兵发匪祸不断,农民苦不堪言。从宋代开始,儒家知识分子选择将建设基层民生秩序作为其“外王”的重要手段与途径。20世纪20年代初期,深谙舆论之重要性的知识分子便以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作为其为农村社会发声的重要舆论平台。在灾荒救济方面,他们提出了“以工代赈”之策略。在教育改革方面,知识分子更是主动投身于乡村教育,企图以改良与发展乡村教育救国。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知识分子就土地国有还是私有意见不一。但他们的建议与呼吁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局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重建基层民生秩序的任务中断,民生关怀热潮走向回落。

——摘编自谌月《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农村民生关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的积极影响及该思潮回落的原因。
2024-04-3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驻马店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方对待文明冲突的观念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明的不同历史走向。西方文明史上虽然有过古希腊文明的一度兴盛和罗马帝国时代的短暂统一、但政治分裂、族群分治、宗教与世俗对抗成为历史常态。地理扩张伴随着文明中断,族群冲突无法弥合,政治共同体仅限于局部,宗教与世俗相互排斥,体现了西方文明“分”的逻辑。而中华文明作为传承数千年且从未断流的唯一文明形态,因其内在统一性而体现出“合”的逻辑。因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不仅塑造了“天下一家”的国家共同体,而且形成了“华夷无外”的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刘志刚《从中西方文明差异看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这一主题,任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山西高平县正堂禁桑羊碑情况表(部分)。该表信息折射出当时该地(     
碑刻名称刊立时间禁示内容处理办法
永禁事碑嘉庆九年(1804)永停桑羊乡保地甲,指名密禀,以凭严拿,按律究治
禁事碑嘉庆二十三年
(1818)
潜入禁场,砍伐桑株,以及牧羊纵放,咬食桑枝,给示严禁乡地指名禀案,以凭重究
永禁事碑道光六年(1826)纵其牛羊,朝夕迭至,大小树茂者复枯,后者难继,合行严禁许尔立即拿获送案,定行重究,决不宽贷
A.重农政策的废弛B.乡村自治的发展
C.基层吏治的败坏D.人地矛盾的加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欧洲最早的赤道经纬仪是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而中国“早已使用”的同类装置的出现不晚于(     
A.元朝B.隋朝C.东汉D.战国
5 . 下图反映了1980—2015年美、日、法、中、英五国GDP增长的情况。其中乙曲线代表的是(     
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
2024-02-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9世纪90年代中叶,一本“畅销书市”的著作大力鼓吹“商战”,该著作表示,健康的工业、商业无法由政府包办,商战是资本、商业的较量,政府可以从重商主义立场出发给予保护、支持,但绝对不可以取而代之。这一“商战”理念(     
A.批评了洋务新政的反动本质B.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
C.助推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D.激发了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2024-02-0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1905年,陈独秀相继创办青年励志学社,秘密传播革命读物;组织发起安徽爱国会,揭露沙俄侵略企图;创办《安徽俗话报》,并利用学堂教师身份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1913年,他参加了二次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扬“科学”与“民主”。受其影响,恽代英在武汉成立互助社,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创办新民学会,邓中夏、许德珩等组织国民社,傅斯年等发起新潮社。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继李大钊之后投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增加“劳动节纪念号”,刊登激发劳动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文章,还亲自到工厂发表演说,《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著名演讲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成立上海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创办“外国语学社”,分批派送学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员中包含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

——摘编自纪亚光、蔡明菲《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陈独秀》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的变化,并说明陈独秀这些做法背后的共同追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变化的因素。
8 . 1949年1月,刘少奇指示: “不要提出或者暗示分配房屋或降低房租的口号,相反,应表示房客应该照旧缴纳房租。”同年4月,刘少奇在北平市委再次重申, “除(属于)官僚(资本)的房产外……私人房权政府(要)保障”。这些指示(     
A.意在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B.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践行D.有利于解放军顺利接管城市
9 . 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A.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B.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C.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D.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
2024-01-31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D.“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