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确立辽阔疆域版图。

——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潮流。内蒙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但无力避免外蒙20世纪20年代出现裂变。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9-28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届高三六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 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 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都有利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从1956年起,经过十年艰难探索,广大内地和边疆新建了不同规 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近现代工业化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夏季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各自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分析中日在技术引进上呈现出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2023-11-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崛起,隔断了中原王朝西北方向的陆路贸易通道,于是东南方向的海路就成了后来的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南方人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的经济观念,有利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南方耕地面积扩大,稻、麦、茶、桑、甘蔗的种植更为普遍且产量很高,并成为出口产品,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恰逢此时活跃的阿拉伯商人将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积极地向东方开辟商路,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出入我国沿海口岸。宋代政府也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蕃商的行为予以奖励。

——摘编自曹中原、刘常青《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材料二: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共有130.25万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右;到1894年,植茶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右,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共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英国人通过茶叶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英国人饮茶风气的养成,不仅促进了英国的“勤勉革命”,而且使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学者指出,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茶叶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用过的工业化就不会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并不夸张。

——仲伟民《茶叶、鸦片战争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茶叶贸易的影响。
2023-10-2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乌兰夫(19061988年),蒙古族。19259月入党。九一八事变之后,内蒙古东部盟旗相继沦陷,西部盟旗危在旦夕。中共西蒙工委密切关注局势,19362月,由乌兰夫领导,发起了百灵庙暴动。百灵庙暴动被毛泽东盛赞为“草原抗日第一枪”。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内蒙古东西部统一于乌兰夫为主席的自治运动联合会之下。194751日,乌兰夫宣布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诞生。其后几年,乌兰夫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持续不断地、创造性地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经验,被中央誉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内蒙古的经验在全国推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摘编自吴向廷《乌兰夫:民族团结统一的典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乌兰夫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乌兰夫能够作出历史贡献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8-31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作为应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救亡图存”之策,突破此前只重视“技艺”层面的片面改革,在内政上取范于明治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联合英日”,引起了日本的广泛关注。日本起初对戊戌变法普遍抱有欢迎、赞同态度,尤其对中国在科举、教育等领域引进西方思想与学艺进行了积极评价,除基于本国维新经验同情中国改革外,日本还考虑到当时自身的军备与经济实力尚不充足,中国作为近邻一旦被欧美列强瓜分,日本难免“唇亡齿寒”。中国改革不仅以日为范,且以其为合作对象,对日本而言正是借机实现其东亚盟主之迷梦的时机。日本企图通过支持变法派,驱逐俄国在华势力,为扩大日本在华权益创造机会。

——摘编自王美平《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突破”的表现。
(2)据材料,分析日本支持戊戌变法的原因及实质。
2023-06-2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闽、广、江、浙的水师,虽号称5万之众,但虚冒冗滥,可用者不过数千人,且常居陆上,与陆兵无异。水师战船,最大者仅长11.2丈,宽2丈有余,安炮多不过10门,且年久失修,不堪使用……水师官兵纪律松懈,武备废弛,缺乏训练。广东沿海各营所储炮弹,尚多为康熙年间制造,几乎全部铸蚀,不能使用。鸟枪兵了的射击训练,大多数“一枪不中”或“只中一枪”。而当时英军舰船大者长33.5丈,宽6丈,分三层,安炮72尊,每船可载700余人。英炮射击距离可达10里以外,且可连续施放。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依仗先后出动的28艘军舰(装备火炮约800门)及约80艘其它船只,仅1.5万余人的兵力,竟把拥有近90万常备军的中国打败了。一直到19世纪末,迭起的列强侵华事件中,大多以炮舰从沿海攻入。

——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

材料二   朝野有识之士,无不攘臂以谈战守,群起筹议防海之策。林则徐在广东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选待劳”的作战方针。魏源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王韬以为要“整顿海防,制造军舰,演练水师”。丁日昌提出设立“三洋水师,彼此呼应”。郑观应疾呼“精枪炮器械,兴轮船火车电报”“张国成,护华商”“图强与保富相维系”“分省设防不如号令统属”。李元度上疏清廷“简派重臣,总理海军”。马建忠主张设水师衙门,统领各水师,经理七省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防论经历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倡导时期,以冯桂芬、丁日昌、王韬为代表的发展时期,以李鸿章、李元度、马建忠为代表的高潮时期。他们改革海防的思想,也只是兴旺了一阵,随后便走向衰竭。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从1888年开始因宫廷需款而停止,最终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综合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做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括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孕育的背景和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进步。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海军发展优于晚清的因素。
2023-07-03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白芨沟矿育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进行改编。在改编谈判中,共产党虽然答应了国民党提出的红军改名称、换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统一编制等要求,但始终坚持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权和指挥权。在八路军各级职务配备上,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只允许国民党向八路军派驻联络人员。在军事指挥上,八路军坚持独立自主实施军事行动,只同意国民党有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的协商权。改编不久,中共中央发现军队中军阀作风等不良习气有所滋长,中央军委立即在八路军中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此后,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牵制和打击日军。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屡遭失利,八路军却在敌后越战越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最终完成改编,出师抗日,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摘编自丁家琪《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谈判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历史意义。
2023-04-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4年英国拒绝中国直接参战,但中国人未因此放弃参战的努力。日本“二十一条”的提出在唤醒中国民族意识的同时,也使中国参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主导中国外交的新一代政治家思考新的谋略来阻止日本阴谋得逞。向协约国派出华工的策略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出的。华工出洋计划不仅在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参战起到关键作用,更是中国加入国际体系的重要手段。从1916年到1918年,共有超过14万名华工被英法运送到西线战场,他们从事修建铁路,挖掘战壕等各种工作,至少有3000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战结束后,华工仍继续留在欧洲清理战场,参与战后重建。当华工获悉日本强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对山东权益的控制权时,向中国代表团递交请愿书,要求绝不能接受日本的要求。对蔡元培等社会精英而言,中国社会改革与国人出国息息相关。他们提倡国人到国外工读和积极帮助在法华工。借助华工来改造中国也是中国未来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志愿。华工归国后成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会,自己拯救自己的命运。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华工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023-12-18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3)(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