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1900年7月前,维新派的《清议报》将义和团民称之为“暴徒”“匪”“乱民”,7月之后,却赞赏团民“赴死军前”“曾不返顾”兴中会的《中国日报》也有类似转变。这反映了(     
A.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趋同
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变化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D.近代的报刊致力于宣扬民主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2020-12-02更新 | 654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浙江咨议局大部分议员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但总体上,因为立宪派的积极活动,浙江基本上可算兵不血刃,没有发生动乱,并拥戴立宪派领袖汤寿潜出任都督。这可以佐证立宪派
A.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B.与革命派政治主张一致
C.以维护满洲贵族既得利益为初衷D.主导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谈到孙中山与陈炯明“冲突”的原因,当时有人指出:“孙文与陈炯明的冲突是一种主张上的冲突。陈氏主张广东自治,造成一个模范的新广东;孙氏主张用广东作根据地,做到统一的中华民国。”孙中山与陈炯明的这一“冲突”导致
A.二次革命失败B.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C.护国运动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2020·北京·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2020-10-05更新 | 3800次组卷 | 29卷引用:第九单元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的加剧和八国联军侵华-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20年山东卷)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物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 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08-01更新 | 1965次组卷 | 4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020-07-12更新 | 9462次组卷 | 125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A.日本B.英国C.德国D.俄国
2020-07-11更新 | 6051次组卷 | 53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高考试题 (山东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2020-07-11更新 | 3992次组卷 | 74卷引用:第九单元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的加剧和八国联军侵华-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2020-07-09更新 | 4611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四单元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