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人物著作观点主张
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瀛寰志略》(1848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认为“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陈胜、吴广..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郑观应(1842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易信》(1875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1831~?仕同治、光绪两朝,曾出使美、日、秘鲁等国,后辞官从商)《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18851905,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军》(19021903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一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依据材料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说明:提炼的论题,可以是基于材料观点和史实的新观点新认识,也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或肯定。要求:观点贴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6-12更新 | 553次组卷 | 7卷引用:青海西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命题者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3 . 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为相十年,秦人多怨。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5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高三9月名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某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说:“(19世纪末)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这表明当时(     
A.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D.清朝廷有意重启戊戌变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严复认为:“有一道于此。是以愈愚矣,且由是而疗贫起弱焉,虽出于夷狄禽兽,犹将师之,等而上焉者无论已。何则?神州之陆沉诚可哀,而四万万之沦胥甚可痛也。”这一思想观念(     
A.冲破了华夷观念的藩篱B.洞察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
C.表达了改良政体的诉求D.饱含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仁义得不到发扬),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不)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体恤百姓的私情)。……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2021-07-08更新 | 5920次组卷 | 49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9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构建新儒学体系D.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2016-08-02更新 | 1116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