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概述从汉代到清代中外交往的趋势,各自举出一例
2021-10-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新学书籍却无人问津。这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科举制度消亡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3 .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019-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4 . 中外碰撞中的自我认识

有学者说,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认识的亟变。


试以“中外碰撞中的自我认识”为主题,叙述这一变化过程。
2019-11-01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5 . 文明的交流

材料一: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坦言“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的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繁盛时期出现在哪些朝代?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类别

1860—1899

1902—1904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翻译的西学书籍的类别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材料三:“我们要牢记这样一个事实:奠定工业革命基础的欧洲农业革命,是由于引进了中国的思想和发明才得以实现。……今日的技术世界是东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3)联系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
2019-10-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十二校2016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019-01-30更新 | 2593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长宁、嘉定区高三下二模试卷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