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七步诗》真伪辨

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注:豆茎, 可作柴烧)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的 (     )(单选)
A.谥号B.庙号C.年号D.尊号
2.《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 (     )(单选)
A.半个世纪B.两个世纪C.八百余年D.两千余年

然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一直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

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时期,《七步诗》才逐渐真假难辨。

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

证据三: 《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者) 所悦”。

证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如果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然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

3.以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
4.以上证据是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   

故事虽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 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变化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开始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整理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6.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     )(单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023-11-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马克思曾在一书中说:“一个……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场“殊死的决斗”是指(     
A.雅克萨之战B.克里木战争C.鸦片战争D.抗日战争
2023-10-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宋史》中出现了下列名字:王克已、刘先忍、张从信、赵安仁、陈孝忠等。从中可以推测这些人的名字受到当时何种思想的影响?(     
A.佛教B.法家C.道家D.理学
2023-10-1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小明在整理图书时,想对《梦溪笔谈》进行编码归类,此书最好归于(     
A.科技类B.社会类C.日记类D.历史类
2023-10-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各民族迁徙汇聚、冲突交融的历史。正是在这种交流互补中,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多元丰富。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将图片所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史事,按朝代排序。(填字母)

2.图片C所示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自他之后,北魏皇帝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等。这当与文帝改革中哪一措施有关(     
A.用汉语B.采汉姓
C.学习汉族礼法D.与汉族贵族联姻
3.图D所示为西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西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双选)(     
A.从构字特点看西夏文字脱胎于汉字B.该货币或能见证西夏的商业规模
C.从形制特点看西夏货币取法于中原D.该货币或是海上丝路兴盛的产物
4.若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治理”这一主题,较为适切的史料当选图____与图______。(选字母)
5.“历史”的本质是基于材料与视角的解释。就上述材料,如转换历史视角,可重新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新学书籍却无人问津。这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科举制度消亡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法积则弊,法弊则更”

材料一   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问题:
(1)材料一、二中两次变法在背景上的相似处有哪些?(   
①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②都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③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④都处于社会转型的潮流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材料三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统一的政策,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板、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泰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2)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策略。

材料四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既知比较宇内大大势,国体宜变,而旧法全除,宜用一刀两断之法。“维新派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这就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184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他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但是康有为等人却以其名声太臭严辞拒绝。

——许跃字《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析戊戌变法》


(3)根据材料四,简要分析维新派失败的原因。

材料五   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社会矛盾激化,列强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

——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对“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的认识。
2022-02-20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概述从汉代到清代中外交往的趋势,各自举出一例
2021-10-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按时间顺序,对上述图片所示中外交往内容排序(填字母)
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
2021-10-2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
A.魏源对君主立宪运作机制作了较真实叙述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
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本质特征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