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俗而治”往往被认为被视为清朝边疆治理的方针,但对“一体”的追求也是清朝国家治理中无处不在的,弃“专恃险阻”为“修德安民”构成了清朝维持“大一统”王朝疆域稳定的重要政策特点。“改土归流进一步实现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盟旗制度等在具体实施中无不凸显国家的强势介入,较元朝的行省也是巨大的发展。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乾隆即有“今为我属,凡事皆归我律更章”的表述。

材料二   清朝末期,国力早已由盛转衰,清王朝内部的统治问题逐渐显露,国内人民尤其是边疆地区人民同清朝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各地起义斗争不断。国内动乱加剧大大削弱了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力,加上列强的外部入侵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清末的边疆危机,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之下,边疆危机愈演愈烈进而逐渐演变为整个国家的危机,广袤的边疆地区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变成了“危险的边疆”。

——据邢广程李大龙主编《清代国家统一史》等资料整理


(1)据材料一,分别从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上概括清前期边疆治理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边疆危机不断加剧的原因。
2023-09-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某研究者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1月,上海《东方杂志》号召国人想象未来的中国,历史学家周谷城写下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我梦想着;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梦想了。”

——19331月上海《东方杂志》

材料二“领导们问大家,对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有什么需要。但是我们想,跟过去比已经很好了,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周围的医院、邮电局、花园、菜场什么都已经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还是抽水马桶,那可是刚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还是倒马桶的呢。"

——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

材料三在工人新村大道的两旁,守望这欣欣的白杨,风儿挨家奔跑送喜讯……生活啊,长着翅膀在飞翔,多少个工人子女进大学,多少户工人家中挂奖状。多少青年儿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国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妇女离开灶台,解掉围裙换上工装。谁说古来百家不同姓,这里的家长是亲爱的党……"

——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写于1957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周谷城这个“奇怪的梦”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述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该研究者所搜集的史料有何局限?为更全面研究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请向该研究者提供至少1条建议。

3 .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自《宋书》

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摘自曹操《蒿里行》

材料三   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摘自《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四   根据材料研究显示:晋代南郡太守孔灵符在永兴的庄园有田265顷,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的庄园有田80余顷,南朝名士张孝秀在寻阳匡山的庄园有田数十顷,义兴太守韦载在江乘白山的庄园有田十余顷。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曹操《蒿里行》诗作反映的问题和写作背景。
(3)材料三、四反映了哪两类地主经济类型?概括分析魏晋时期形成这些经济形式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春,中共中央发出“鞍山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电令。得知鞍钢2号高炉修复,炼出了第一炉铁水的消息后,毛泽东非常高兴,当即派李富春代表党到鞍钢亲自送“为工业中国而奋斗”的锦旗,表达了对鞍钢为实现我国工业化而奋斗的殷切期望。1951123日,李富春向党中央写报告,请求动员全国有关方面力量帮助鞍钢建设“三大工程”。17日,毛泽东亲笔批示“完全同意,应大力组织实行”。1953年底,鞍钢“三大工程”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全部建成投产。得知这一消息后,毛泽东亲笔回信鞍钢工人:鞍钢“三大工程”“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职工、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和帮助鞍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我国人民现正团结一致,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对于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王意恒等《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毛泽东与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和党中央关注鞍钢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鞍钢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021-05-1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临考押题密卷)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动,新式的汉语词汇呈几何式增长,“英雄”概念也随之变迁。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士大夫惊呼保国、保种,国人对“英雄”的呼唤之声渐隆,并很快形成巨大的声势。首先,传统秩序崩溃之际,需要有智识和勇气兼备、为国家和公众利益不懈努力的精英式英雄人物引领现代国家转型;其次,中国要立足于万国之中,迫切需要凝聚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认同,这使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谱系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工程;再次,展现于近代中国人眼前的现代国家以“自由”“平等”理念为其底色,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自然也在中国催生出“人人皆可为英雄”的全新观念。由此,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超群脱俗的精英人物,而是每一个助力国家建设的平民英雄。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1)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英雄”一词的多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雄”呼声渐隆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雄”一词的多元内涵对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影响。
2024-05-30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番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齐民也”。福建巡抚谭纶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若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引为盗也。”中央政府中也有很多同谭纶持相同观点的大臣,明朝上层最终开始考虑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政策。1567年,明穆宗宣布在福建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维持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的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据材料概括明朝“隆庆开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隆庆开海”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乾隆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擅长用新的技法画马(见图)。他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观察细微,落笔准确,效果逼真。画面背景则依然使用传统的墨加淡彩的树木坡石。这体现出(       
   
A.中西绘画风格的交流与融合B.近代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改造
C.皇帝意志塑造新的艺术风格D.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1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
2三线建设的影响与历史评价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
3三线建设区域研究既有全国性研究也有分地区研究。全国性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简略,多为概括全国的三线建设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分地区的研究逐渐盛行,学者回顾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三线建设历程。
4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决策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成果要具体)。
2023-10-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

——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

——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0年9月,靖江人柳溥庆参与完成了国庆节前印好国徽的紧急任务,顺利让金光闪闪的国徽亮相于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因此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业已开始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依然延续
C.农业合作化运动正蓬勃开展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2023-02-2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