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一战期间,张骞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016-11-27更新 | 355次组卷 | 26卷引用: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B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运动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下列符合这种主张的口号提出的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中出现大量反映了井市街民的日常生活,像《卖油郎独占花魁》《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等作品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商人、工匠、游民和普通百姓。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
A.政府对小说业的鼓励B.工商业经济发展
C.社会的弊端严重D.印刷技术提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2016-08-02更新 | 1116次组卷 | 1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果要对学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认为下列哪一条路线最合适(     
A.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北京故宫——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B.北伐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西柏坡——北京天安门
C.山东曲阜孔子庙——圆明园遗迹——革命圣地延安
D.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圆明园遗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