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父彪,当两汉之际,“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在上层社会中颇有声誉,“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他续《史记》,但反对司马迁的异端观点,坚持“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的正宗之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班固为父守丧期间拜阅了父亲《后传》的手稿,感到父亲“所续前史未详”,经过反复思考,决心要继承和发展父亲的史学事业。班固历时二十年写《汉书》,记刘邦起义以至王莽的失败,共分纪、表、志、传等四个部分。《汉书》中有4篇纪、6篇表、3篇志、40篇传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写的,其中有的是增补了多少不等的材料,有的是基本上依原文照录。

——《史记》的传承与增补

材料二   班固利用了《史记》在体例、史料、写作艺术以及某些观点上的成就,并且也利用了《史记》的学术威信和社会威望,但用正宗的观点挤掉了《史记》的进步精髓而加以改写。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汉书》不像《史记》那样把汉的建国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虑,它指责《史记》把汉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是把汉的历史地位压低了。他在《叙传》里证明汉以火德代周末之木德,正如帝尧之以火德代替帝喾的木德一样,是按着必然的程序出现的。第二,《汉书》抛弃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内容,而把天人感应的神学说,特别是五行灾异学说当做社会现象的永恒规律来宣扬。第三,《汉书》以强调封建性代替《史记》的进步性。《史记》尊信《诗》《书》但决不同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且还自命为“一家之言”,《汉书》与此相反;《史记・货殖列传》中申述财富的不齐决定了人民社会身份的贵贱,并肯定农工商虞治生谋利的活动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从而反对官方的经济垄断,而《汉书》则以封建等级不可逾越为永恒秩序,要求百姓“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一一大一统中古时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班彪、班固父子续写《史记》的不同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史记》、《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班固挤掉《史记》进步性的表现和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2024-05-31更新 | 18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饮茶文化的兴起始于南方,直到唐朝中晚期北方人民也开始大量地饮茶,茶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有物,茶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国著名的茶马古道始于唐朝时期的“茶马互市”,贸易的需要使得茶叶被大规模种植,为促进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宋时期出现了我国著名的青瓷和白瓷,同时烧出了成熟的黑、黄、唐三彩以及彩釉等瓷器,这些瓷器的出现为泡茶工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使得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变得更加细腻和精致。唐宋时期出现的禁酒令也为饮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人们以茶代酒,进而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唐诗宋词中的文化元素,及时行乐、豁达不羁、为国效力等思想也为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奠定了古朴清新、积极入世的核心内容,这可能与当时较为开放的社会以及宗教有关。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大都讲究“天人合一”……

——摘编自余飞《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的研究》

材料二: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兴盛期。政治上,茶叶外交、贡茶、赐茶成为常态,既维系了与少数民族、外邦的联系,也使得茶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符号对外输出;经济上,鼓励茶叶种植和贸易,茶马古道、茶税、茶法等逐渐成熟;文化上,茶诗、茶词、茶艺、茶礼、茶俗、茶寮、茶馆等茶文化子系统要素得以全面蓬勃发展,并与儒释道文化互动互构,成为“无异米盐”、百姓须臾不离之物,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的茶文化共同体建构与认同。

——摘编自周瑞春《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茶文化兴盛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茶文化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功能?
2024-05-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商人形象,其中明确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37篇,占据总篇幅半数之多,而商人的结局也呈现出多元变化(如下表),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小说主人公人物经历
阿寄阿寄,徐家仆人。他不忍看着分家后的徐家三房孤儿寡母被欺负,主动提议外出经商。他积下了巨额财富,却分毫不取,送还给徐家
王禄王禄在山东做盐商时,日夜欢歌,酒色无度,不到两年就死掉了
郭翰郭翰为人贪婪,做生意缺斤少两。他在回乡时遇上暴雨,丢失了财物和官凭,最后沦落到替人执艄勉强度日的境地
程宰、程寀程宰、程寀“世代业儒”,自幼习诗,但在“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的风俗熏陶下,二人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结局完满
蒋生传统儒士冯少卿,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蒋生,并认同了蒋生的商人身份
施复、吕玉施复、吕玉在经商途中捡到巨额财物,但他们没有将其据为己有,反而能设身处地地为失主着想,将失物归还给失主。最后,吕玉得以与走失多年的儿子团聚,施复更是避免了生命危险,生意越发红火

——编自曹舒婉、李跃忠《“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结局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三言二拍”主要以商人为主人公来叙事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形象和结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2024-05-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4月)历史试题
5 . 唐代诗人卢纶(739—799)在《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一诗中曰:“沿溜入闾门,千灯夜市喧。喜逢邻舍伴,遥语问乡园。”该诗内容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藩镇重视文化发展B.诗歌成为文学主流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坊市制度遭到废除
2024-03-29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国语》记载了大量臣子对君主的箴谏活动。在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前期的箴谏活动中,《诗》《书》和所谓的“先王之制”等传统资料被用作论据。而春秋中后期的很多箴谏内容,逐渐抛弃了礼义、道德的说教,而是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形势。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社会变革冲击传统观念
C.变法思想成为主流D.传统君臣关系走向瓦解
2024-05-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许多诗人笔下的江南粮田千顷、稻花飘香。《唐国史补》卷下云:“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天下货利舟楫居多”。中唐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仰仗江南,所谓“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动乱中北方大量的文士和民众一起避乱江南,“唐季之乱,四方豪杰与京都士族往往避地江湖”,江南“成为一个与京城并立的文化中心”。张籍诗《江南曲》云:“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虻。……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长江日午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杜牧亦称“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摘编自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

材料二: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江南,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江苏盛泽镇、广东佛山镇的发展是典型例子。据《吴江县志》:“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幼为业,始称为市。”这个时候的盛泽,“经纬机杼之声通宵达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广东佛山,景泰时尚称“堡”,到明中叶,“佛山之冶遍天下”,成了全国瞩目的冶铁重镇。明中叶后,不仅国内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也很活跃。

——摘编自章权才《清代经学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有学者认为“晚明社会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你是否赞同该观点?并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晚唐诗人李频在《长安感怀》中说“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将诗人的压力表露无遗;王建《送薛蔓应举》中写到“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则生动地反映了士人登科的社会现实。据此可知,科举制(       
A.有助于打破社会阶层壁垒B.践行了四民平等思想
C.注重士子文化才能的培养D.缓和了统治阶级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A.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B.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D.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23-24高三下·甘肃·阶段练习
10 . 明清绘画理论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发前任之所未发。如明朝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注重并主张水墨意趣和超逸的表现;清初石涛提出书画辩证关系、笔墨运用规律;郑板桥的题画诗,“诗文,自出已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明清的这些绘画理论(       
A.把抨击专制作为时代的主题B.体现出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C.彰显出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D.表明文人画突破了儒学束缚
2024-03-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