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
时间工人农民其他
1927年4月51%19%30%
1928年10%76%14%
A.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B.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C.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 .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不断创新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4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
A.国际形势不断缓和的结果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结果
2021-02-09更新 | 575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八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阴森凄厉、鲜血淋淋、悲惨痛苦的景象。而唐代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庄严肃穆、温柔妩媚、雄健威武的生活气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教合一的文化政策B.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C.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化D.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
2021-01-24更新 | 417次组卷 | 9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新教材2019)-卷03(期末押题预测卷) 【纲要上前4单元+选择性必修3】
6 . 下表为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0%2%14%
消极报道95%87%24%
中性报道5%11%62%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7 . 宋以前,蹴鞠、相扑等运动主要是在宫廷中开展。两宋时期,民间才开始出现威鞠项目.相扑运动也正是此时在瓦肆表演中深受市民喜爱。以上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进- 步加强B.政府提高了军事战斗力
C.商业发展冲击社会等级秩序D.贵族政治开始走向瓦解
8 . 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2021-05-05更新 | 1657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3-期末检测卷(A卷)
9 . 朱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至善完美,气质之性有善有恶。由于掺杂了气质之性,使得宝珠蒙尘,而教育在于变化气质,在于复性,所以要去除蒙蔽,灭人欲,回复完美至善的天命之性。黄宗羲强调后天的学习,学习“善”的知识,养成至善的性。两位思想家
A.都强调学习对完善人格的作用B.理论内容、形式上的主张不同
C.都重视“天命”对人生的影响D.都认为人性之初以“善”为主
10 . “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