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史籍与史料
中国古代保留了大量史籍文献,丰富的史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保障。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元史》       D.《清史稿》
(1)请将以上史籍按照体例分类(填写字母)
编年体:_______。纪传体:________
(2)请将以上史籍与其记载的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史实

史籍

册封班禅

陈涉世家

藩镇割据

行省制度

材料一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命子迁》中曾语重心长地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撤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国春秋”的藩篱,打通了历史脉络,创建了纪传体的史学范式。

——摘编自徐杰舜《从<春秋〉到<史记〉:中华民族历史链的视野》

材料二   就“正史”而论,有八部出在唐代,如《晋书》、《梁书》、《陈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五代及宋人编纂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隋唐至宋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和地志,包括《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志》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等,将诸多传世文献和史料分类编排,给创作诗文和应对科考带来便利……唐代创立了一套体制性规定,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通典》《史通》等史学巨著,也都是私人著作。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所谓“会通”,需要史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宏大视野。《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的写作背景并概述唐宋史学发展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山西省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出土了春秋后期的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子上有鼻环。

材料三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四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会给土地制度带来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形成了什么样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这一割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即古印度)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
(2)结合材料二,指出宋代对外贸易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2022-10-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川绵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阁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2022-10-0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川绵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历史契机。……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022-02-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9 .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材料二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之间有什么联系?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表

时间19121921
民资企业39.9%82.2%
外资企业60.1%17.8%

材料二   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中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时间全国上海
19277323
19368427

材料三   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能发挥生产能力的占20%-40%,大半年绝大部分基本停工。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1/4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状况?原因是什么?
(2)从中可以得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